古代,有对夫妻正在洞房花烛,新郎兴奋地挑开喜帕,看到美丽动人的新娘,他刚想亲吻新娘,就听到新娘害羞地叫了一声“冯郎”,新郎吓得愣住了,因为他不叫这个名字。他心里在想这个男人到底是谁啊?
这个新郎叫封世渊,本来大家一起闹洞房,他还处在新婚的快乐中,可是没想到新娘却叫出了别人的名字,他的心跳都愣了一秒。
他担心是自己听错了,就问新娘“娘子,你叫我什么?”新娘说“冯郎啊,你不是说我的夫君冯诗元吗?”冯世渊这次真的愣住了,他的同窗冯诗元也是今天成婚。
事情就是有这么巧,封世渊住在经堂镇,他的好友“冯诗元”住在金塘镇,他们二人不仅名字相近,他们住的地方也同音不同字,所以一定是接亲的人弄错地方了。
封世渊问了新娘的名字,新娘子是黄小姐,真的不是他的新娘林小姐,所以他赶快跟黄小姐说清楚整件事,他们现在要各归各位。
当晚,封世渊就想找船只去换回自己的新娘,可是没想到涨水了,船只无法通行,没办法封世渊只能先安排黄小姐住下。
第二天,封世渊去找县令,他告诉县令新娘弄错了,他的新娘被抬到冯家去了,他希望大人可以想办法让他们四人回归到原位。
县令大人听完这件事,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封世渊说“大人,此事刻不容缓,你快去办理吧。”县令大人说“稍安勿躁,本官会处理的。”
可是一连过去七天,县令大人还是没有处理好,因为冯家那边已经娶林小姐做妻子,根本就不想换回新娘。可是,封世渊还是想要自己的新娘,他又来找县令大人。
县令大人对他说“封世渊,既然两家人已经都生米煮成熟饭了,不如将错就错吧。”封世渊不答应,因为他听说他的林小姐貌若天仙,他不想换新娘。
县令大人为了妥善解决此事,他就让林老爷把自己家的二女儿带过来。县令大人对封世渊说“这就是你的新娘,你带回去吧。”封世渊看到二小姐长相普通,甚至还不如黄小姐,他心中犯起了嘀咕,难道传闻都是假的。
他瞒下自己的小心思对县令说“县令大人,都过了这么多天了,新娘我不想换了。”县令大人生气了,“哪有你说换,就换,你说不换就不换的道理。这次新娘必须换回来。”封世渊说“大人,我愿意出1000两弥补林小姐的损失,不想换回新娘了。”
县令大人这才答应了封世渊的要求,这件事县令大人也只能这样处理了,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就是四家人的矛盾。所以既然林冯两家已经默认,那么封黄两家默认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
这个故事来自《三言二拍》,主要讲述了“封世渊”娶林小姐为妻,却不成想把同窗”冯诗元”的新娘黄小姐娶到自己家中,封世渊因为自己的新娘更漂亮一定要换回来,县令大人想了一个办法,让四人将错就错,成就两段姻缘的故事。
县令的做法,其实也没错,因为封世渊并不是非林小姐不可,他想要的就是一个美人,后来确实是他自己选择了黄小姐,就算是以后他知道了真相,他说出什么不好的地方。
这个故事很像上错花轿嫁对郎,因为两家人已经成婚了七日,要是当晚就冯家就弄错了,冯郎和林小姐成婚了,那么想要换回来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封家不可能要已经是别人家媳妇的新娘,所以将错就错就挺好,只是可惜了封世渊,他错过了自己的美人。
婚姻这件事,真是要讲究缘分的,不然要成婚的人都会错过。所以,中间的过程中出现的差错,真的没有必要太去在乎,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点失误,才能给我们创造一些更加好的东西,让我们学会去珍惜身边的人。所以,能够陪伴我们走到的人,才是最对的人。
没有什么最好的人,只有最适合的人,所有在一起都不一定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为没有到,谁都没有办法下定论,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握好当下的生活。虽然没有想象中的圆满,可谁说得准这又不是老天给的一次惊喜呢?从未得到和得到又失去,不如从未得到的好,因为心中留着一份美好。
1、新婚的晚上都是怎么闹洞房?
新婚的晚上闹洞房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风俗,在不同的地区肯定各有不一样的闹洞房的方式,在乡村的婚礼中,它增加了婚礼过程的热闹气氛,但也难免包含了某些不文明的举动,比如在婚礼现场讲粗话,动手动脚等不文明行为。
在我们当地,早些年因为不像现在自由恋爱,很多人都是经过媒人或者是亲戚介绍认识,有的甚至没有恋爱过程,所以新婚之夜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们都会使出各种招数闹洞房逗乐新郎新娘,有时让他们唱歌、钻桌脚(从桌子底下钻过去)、喝交杯酒时,有人就会推新郎官的头,让新郎、新娘头碰头,引来笑场,有时拿个竹杆子绑上线掉上糖果作钓鱼游戏,让新郎新娘用嘴巴去抢咬糖果,如果是咬不上就不让进洞房,记得最喜欢的事就是和新郎官碰杯喝酒,企图把新郎官灌醉,让新郎官在洞房花烛夜露些丑态和笑话,然后还会有人在新房的窗户下等着听新郎官和新娘动静,如果新郎官被灌醉了,第二天就会有“新闻”传播,说新郎官的笑话,反正谁有什么奇招怪式,能想出的办法都会使出来,大多数新郎官都不是傻子,还有伴郎、伴娘也会有招数,帮着新郎、新娘接招解招,不至于让新郎、新娘“吃亏”,闹洞房能促使没有恋爱过程的新婚夫妻在洞房花烛夜尽快熟悉,有恋爱过程的不在此列。
随着婚姻习俗的变化,现在有些地方仍有闹洞房的习俗,但有些地方已经基本没有了,恋爱时代,大家彼此熟悉,逗趣也就觉得无趣,最多也就是在新郎、新娘出来敬酒时,说些笑话和祝福语,比如“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话!
我感觉在新郎新娘能接受的范围内
我结婚比较晚,没有那么多的浪漫,我为了让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我特意为我们的婚礼自己作词,作曲,演唱的一首歌曲《永远相依》,为了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在婚礼上放的是MTV,我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原创)永远相依
漫漫人生路,曾经苦苦寻觅,时光在手上匆匆流逝,孤独和失落凝成无声的叹息。一次相逢,给了我们共同的机遇,我们的双手就这样牵到一起。
茫茫人海中,深知难得知己,既然我们要终生相伴,就要把幸福写进人生的主题。一次缘分,我们把脚印在此重合,理应给后人留下最美的足迹。
今生今世,你是我的唯一,走进婚姻就将不再言分离。心贴心,忠贞不渝,微笑着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今生今世,我们永远相依,家庭和睦才能把欢乐延续。此生情,值得珍惜,伸出手把我们的明天一同托起!
2、每个区域的结婚习俗不同,你们那边闹洞房以什么方式呢?
结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些地方的结婚闹洞房习俗让人忍俊不禁,结婚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目的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情商和智商,在农村有的地方闹洞房习俗太过分,简直就是陋习。
在我的家乡那边结婚闹洞房也很奇葩,新郎在入洞房的前一晚必须睡在洞房以求吉利,夫妻入洞房后新娘要在老公的衣服里滚动鸡蛋,这个也太尴尬了,比如还有恶作剧的把新郎弄得灰头土脸,还有扒光新郎衣服的,让新郎穿着女生的衣服在朋友面前走秀,并且新郎还乐此不疲。
古代传统闹洞房具有这些社会功能第一为了辟邪驱恶,俗话说“人不闹鬼闹” ,闹洞房是为了驱逐鬼魅邪灵,从而增强人间阳气,邪不压正使妖魔鬼怪不敢行凶作恶,第二为了亲戚朋友聚一聚,工作原因亲戚朋友难得一聚,闹洞房为亲戚朋友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叙旧的机会。
农村有些地方闹洞房内容让人三观尽毁,各种乱象和惨剧上演,现在的人玩的太大了,这有损个人形象的高度,要批判闹洞房传统婚俗,不可将这一文化遗产与时下的出格婚闹等量齐观,树立正面严格规范,让闹洞房结婚狂欢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新疆这个地方结婚很文明,这一天酒席上新娘新郎入场,由伴娘伴郎陪伴进入婚礼前台。由婚礼吉庆公司帮你操办,也没鼓乐和唢呐,婚礼证词由单位领导或亲属宣读结婚证书生效。然后纸彩色礼炮一放,客人就餐吃后各回各家。婚礼中只有吉庆公司人搞笑,其它人不会拉拉扯扯开玩笑,更不会有些像耍流氓。大饭店吃好喝好,剩下新郎新娘自家人收滩了。
双方回家后,根本没人去闹房,小两口为劳累一天可早点安稳休息了。不像有些地方,闹通霄让他人不得休息。都什么年代了,休息好了多挣点钱,总比这寻穷开心好吧!一来打扰俩人圆房和休息,二来也感到自已很无聊无趣。有的闹房把别人家俱都损坏了,别人喜庆日不让你赔自己好意思吗?所以有个文明的观点看问题,有些把新娘摸过来抓过去,名誉上是闹房其实是在耍流氓。还有一个地方把手绢折成鸟形状,放在新娘胸前俩地方,由一小伙子顺胸掏出来。说什么叫掏鸟鸟,这种下流行为叫什么闹房,还不如说比流氓行为更可怕的闹房。如果欢聚一场唱支歌跳下舞,说个吉庆欢乐的祝福,这也是文明闹房应该提倡。有些地方把新郎新娘当猴耍,这一点也应该不提倡。从结婚上来看,我认为还是新疆风俗好。
3、古代结婚的婚房为什么叫洞房呢?
一句话,都是光棍惹得祸!
很多人都说这是从黄帝开始,就有了洞房的说法,还有人说不是,洞房的大体由来,还是比较确定的。
在古代,普通人家的男子,媳妇是不好找的,即使找到了,娶媳妇也是需要花费的,再再古代,那时候还没有一夫一妻制,人们对于家庭的概念还不是很强,造成了群婚现象,这样婚姻关系就有点乱,有的人好不容易娶个媳妇,半道被人抢走是常有的是,依照黄帝的历史说法,黄帝他老人家对此颇为不满,就下令实行一夫一妻制,改变这种野蛮的状态。
在推行一夫一妻制的过程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光棍铤而走险,半路抢亲,怎么办?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发明了盖头,把新娘用盖头盖起来,用轿子抬回家,回到家有人继续抢亲怎么办?就在外面挖了一山洞,他们就封锁消息,让新郎新娘去山洞里偷偷过一夜,避免抢亲者的打扰,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把这种去山洞过新婚的说辞称之为入洞房,而新房就被成为洞房。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远古的人们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生活的艰苦,不象现在的人们。他们就地取材,以洞为家(部落),各部落同住在一个洞里,要求不高只要能住。再选洞里有威望也就是有力气的负责管理,以防外界打扰。具说那时人们很野蛮,由选的洞长处理内外事务,结婚嫁娶时都在洞里进行,为了不影响结婚新人的生活,在洞内用树枝或树叶隔开,久而久之,流传为洞房。随着生活逐步提高,住宅也在改变,居住条件也好了。对新人结婚嫁娶也重视了,才出现了“洞房花烛夜"的说法。
这是华夏民族流传下来的陋习。所谓“洞房”,顾名思义就是栖住在洞里的婚房。
据传说,这还是我们祖先轩辕皇帝规定下来的规矩。在那原始的部落里的文明成度相当低,经常常会有抢妻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后来黄帝就想岀了方法,命一男一女进入“山洞”,然后用石头封好门,只留一个口,让家人送饭,直到二人培养出感情,这就叫婚配,而且再不允许有乱抢他人男女的现象发生。
有人会问当时有黄帝怎管不了这小小婚配之事?
那时的黄帝与后来的皇帝地位权力不同。黄帝产生于(公元前2717~公元前25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性公孙,后改为姬姓,故称轩辕。还有人称为“帝鸿氏”。
而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上至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
所以,祖先轩辕黄帝仅仅是一个部落首领,他掌控不了当时抢妻子之事,只有想岀“山洞”婚配的办法,故而古代的“洞房”延续至今。
也许大家问是什么时期兴起了“闹洞房”呢?
闹洞房旧称为“戏妇”,中原地方称“闹洞房”。关于闹洞房的最早史书记载是始于汉代先秦时期。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主要是说嫁女儿的家庭,为了表达对女儿的思念,三日之内不熄蜡烛,希望女儿随时回来。三天之后,新郎送妻回娘家。称之为“回门”。
在新婚兴的“闹洞房”。其意重在体现洞房花烛之夜的喜庆,即越闹越喜庆,越闹越人丁兴旺。而现在在文明的社会里,在婚礼中闹闹洞房主要是亲朋好友对于新人送祝福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