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攻打格鲁吉亚
历史遗留问题
回溯至苏联时期,南奥塞梯被划归格鲁吉亚,然而当地居民对俄罗斯有着深厚的情感倾向。随着苏联的解体,南奥塞梯通过公投表达了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的意愿,这一举动引发了格鲁吉亚中央与南奥塞梯之间的长期对立。格鲁吉亚独立后,其亲西方的政策和加速加入北约的进程,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不满。
直接冲突
令人瞩目的冲突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爆发。格鲁吉亚军队对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发起突袭,攻击当地的亲俄武装以及俄罗斯维和部队。俄罗斯迅速反应,以“保护公民”为由出兵反击。
战争经过:俄军的迅速反应
俄军第58集团军(曾参与车臣战争)在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命令下达后,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仅在2小时20分钟内就完成了集结。他们迅速控制了南奥塞梯的关键区域,并深入格鲁吉亚本土。俄空军出动超过200架的战机,有效地摧毁了格军的雷达、机场等设施。俄海军在黑海沿岸进行了封锁,切断了格鲁吉亚的外部补给线。
战争结果与影响
1. 伤亡与损失:格鲁吉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15人死亡,1469人受伤。俄军也有74人死亡,171人受伤。南奥塞梯的平民约有1600人丧生。格鲁吉亚海军几乎被全歼,陆军装备损失过半。
2. 政治后果: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宣布独立,并获得俄罗斯的承认,格鲁吉亚丧失了约20%的领土。俄格断交,格鲁吉亚彻底转向西方。由于俄罗斯的顾忌,北约并未批准格鲁吉亚加入。
3. 国际博弈:这场战争被视为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强硬回应。它展示了俄军的现代化作战能力,并警告美国的盟友,依赖外部力量可能会承担风险。
争议与评价
关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存在争议。俄罗斯称其为“维和行动”,而西方则谴责其为“侵略”。国际社会对于南奥塞梯的独立地位仍然存在分歧。俄军在此次冲突中的高效协同(包括陆、空、网络、信息战)被看作现代化战争的范本,但也暴露了其后勤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