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来历_甲骨文的来历和特点
商代的甲骨文,背后隐藏着一段神秘的传说。据传,商王武丁有个儿子,名叫甲骨文。某日,当他的母亲怀孕时,腹中的小孩吸引了甲骨文的注意,他对这个未来的生命充满了喜爱,于是将这个小孩带回宫中。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小孩逐渐长大,并最终成为商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甲骨文死后,他的妻子诞下一个男孩,取名为盘庚。
盘庚继承皇位后,为了加强统治,决定迁都至殷墟。他命令工匠在殷墟建造宏伟的宫殿,宫殿周围绿树成荫。殷墟因此成为了商代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而就在这里,一种独特的文字诞生了,那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一带。由于这里曾是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殷”,故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文字”。其内容主要是王室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这种古老的文字并非轻易书写,它是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用刀契刻而成。笔画多呈直线,即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这些笔画粗细均匀,线条中间稍粗两端略细,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富有立体感。
在字形结构上,甲骨文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它们具备了对称美,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字多形的变化美。这些文字在结字上融合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些字还保留着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痕迹,展现了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从整个篇章来看,卜辞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全篇虽然疏密变化,但却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字数多的卜辞,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的则显得疏朗空灵。无论是密集还是疏朗的布局,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商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发展。这些古老的文字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