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十六年,顾璘作为湖广巡抚主持了一场乡试。有位年仅十三岁的考生张居正引起了他的注意。顾璘对张居正一见倾心,称他为“江陵才子”,并结为忘年之交。在考试中,顾璘却阻止了他的录取。
顾璘看重张居正的才华,但他更看重未来的国家栋梁能否经受住磨练。他认为过早地让张居正进入官场可能会埋没他的才华,因此决定给他一个挫折。顾璘知道张居正的自信与抱负,但他也看出了张居正的自负和高傲,这是才子们常见的通病。为了国家的未来,顾璘决定冒险一试。
顾璘向朝廷派来的赵御史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成功地让他站在了自己的一方。尽管副主考官陈束极力反对,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顾璘的意见得到了支持。张居正的考试结果并不理想,这让他深受打击。
顾璘并没有隐瞒这一切。他找到张居正,告诉他自己坚持不录取他的决定。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张居正却明白了顾璘的良苦用心。三年的挫折让他更加明白努力的重要性,也让他更加感激顾璘的悉心教导。
三年后,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并成功考中举人。顾璘对他的进步感到欣慰,并鼓励他要有更大的抱负。他解下自己的犀牛皮腰带赠予张居正,表达对他的期待和鼓励。他告诉张居正:“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这句话充满了鼓励和期待。
张居正没有辜负顾璘的期望。他日后成为明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改革者之一,成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他感激顾璘的教导和挫折,认为这是自己成长的关键时刻。他对友人说:“我内心知道顾大人是真正懂得我的人。”这句话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顾璘的悉心教导和勇气决策为张居正铺设了一条坚实的道路。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而张居正的成长和成功也证明了顾璘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才华和努力为他赢得了历史的赞誉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