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李白终生未科举 并非清高而是政审不合格

历史人物 2025-04-03 01:35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为何选择终生不参加考试?

在古代的国度里,对于读书人而言,不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事情。那时的他们,若想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通常只有两条路径可选:若出身王公贵族,自然享有的特殊照顾;若出身平凡,渴望功名,那么正规的途径便是考进士。

唐代的进士文化对诗人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那些诗写得雍容华贵的文人,大多与考进士的经历息息相关。轻松一举即中的诗人,其诗作自然流露出的是华丽与从容。

那些诗风苦大仇深的诗人,则大多经历过考试的磨砺。有的人屡试不第,有的人历经八年寒窗才得尝所愿。为何他们的诗如此深含苦难情感?那是因为他们曾经历过考试的挫折。如孟郊,两次落榜后终于46岁及第,那种喜悦与解脱,他以其诗作《登科后》尽情表达。

唐代进士及第后,两大荣耀之事莫过于在慈恩塔上题名和游街。那些青楼在放榜之后,张灯结彩,夜夜笙歌,新科状元们在此尽享荣耀。当时的豪门望族在选婿时,都将目光瞄准新科进士。因为在唐代,考取进士后若能做翰林,那么便有半条路通向宰相之位。

那么,为何李白却不走科举这条路呢?原来这和他的身世有关。

在唐代,考进士首先要通过资格审查。这一“政审”过程要求注明自己的出身背景,包括籍贯和父祖的职业。如果家中从事商业或是近亲属从事商业,那么便没有资格参加考试。而对于罪犯的后人,更是连参加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李白的身世恰恰符合这两条限制: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当他被告知无法参加考试时,这个才华横溢的天才并没有选择低头。他说,既然你们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们的进士考试呢!

于是,李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用他的诗才书写自己的人生。他的诗风独特,才华横溢,成为了一代诗仙,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