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从太宗时代开始,每一位皇帝都享有每月1200贯的优渥待遇,这一传统持续不断,宛如细水长流。历史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例外,那就是仁宗皇帝,他主动放弃了这份待遇。虽然仁宗皇帝放弃了这份待遇,但这份待遇对于其他皇帝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收入来源。
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们并不需要亲自处理工资单等琐碎事务。每月的1200贯,如同细水长流般准时到达,这一切都是由左藏库负责完成的。左藏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它是太府寺的下属机构,负责储存天下财赋。
宋初时期,国家财政的管理方式与隋唐有所不同。沿袭五代的传统,设立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左藏库作为其下的机构之一,与右藏库、内藏库一起,对各项财政收入进行集中管理。这些收入包括皇庄租税、地方进贡、附属国进贡以及宫廷主持的专卖收益等。其中,专卖收益是左藏库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帝制时代,常见的专卖品如盐、铁、茶、酒等,虽然属于财政,但其收益并不能直接划归左藏库。左藏库能利用的专卖品仅限于土地。这一点在元、明、清三朝都有明确的体现,当时的“楼店务”机构负责出租都城内的国有土地,收取的租金大部分流向了左藏库。在宋太宗时期,这一收入已经足够为皇帝发放工资。
那些被誉为有道明君的皇帝们,常常以“无增赋敛”自称,他们通过创立新财源来增加收入。这些收入的来源无非是通过圈地并声称其为国有,然后进行专卖。虽然皇帝们称之为创收,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不过是剥夺百姓的一种手段罢了。在这些皇帝们的精明算计之下,左藏库成为了他们巧妙操控财政的重要工具,为国家财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