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曹魏时期,于禁率领的七军在著名的襄樊之战中遭遇了连绵的秋雨,导致汉水暴涨,于禁的军队被淹没,他本人也被迫投降了关羽。关羽并未杀他,但由于誓死不降的原则,有些将士被关羽所斩杀。
后来,关羽败亡后,于禁被孙权从荆州的大牢里释放了出来。让人不解的是,孙权并未对于禁进行贬低或惩罚,反而对他礼遇有加,甚至与他并马同行、共赴宴会。
虞翻,作为孙权的谋士,对于这些优待提出了质疑。他大声呵斥于禁,指责他身为投降的俘虏不应该与君主并马而行。甚至在宴会上,当于禁听到悲伤的乐曲而哭泣时,虞翻又跳出来指责他是在装可怜以求赦免。孙权对于禁的遭遇却深表同情,对于虞翻的言辞并不认同。
虞翻似乎忘记了,他自己也曾建议自己的主子投降,他的言辞虽烈,却未能改变孙权的决定。当孙权决定送还于禁回魏国时,虞翻仍对于禁冷嘲热讽,但于禁却仍盛赞虞翻的品格。
那么,孙权为何对于禁如此宽容呢?
孙权需要与魏国建立友好关系。他已经向曹丕称臣,因此不能轻易杀掉魏国的大将,否则何来诚意可言?
于禁的投降并非出于本心。在当时的战争中,于禁已处于绝境,不投降则三万士卒都会被杀。他被迫投降,是为了保全更多士兵的性命。
有人可能会说,投降就是可耻的。但如果看投降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投降都是出于懦弱或背叛。于禁的投降,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于禁的人格魅力也是孙权对他优待的原因之一。于禁在曹魏立有赫赫战功,他的品格和胸怀都被人们所认可。即使被虞翻羞辱,他仍能保持风度,这说明他心胸宽广,通达事理。
孙权的善待于禁并非无的放矢。他考虑的是两国的友好关系、于禁的无奈投降以及于禁自身的人格魅力。这些原因使得孙权对于禁保持了宽容和尊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