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时期的人如何观天象定历法?又如何记录?

历史人物 2025-04-02 12:44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商人虽未深入涉足占星术,但他们早已开始观察天象以制定历法。在殷商时期,他们已经将一年划分为三百六十六天,并根据朔望月和回归年的实际长度,通过年终置闰的方式调整日历。这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资料之一。

在甲骨文中,日蚀、月蚀和星辰的记录尤为珍贵。这些记录以文字的形式被保存下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宝贵资料。日蚀和月蚀的蚀字,在甲骨文中有着独特的象形文字表示。除了常见的日蚀记录外,还出现了关于日有哉的有趣记载。而月蚀的记录则更为详细,有的还明确记录了发生的月份。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商代的历法逐渐完善。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分为十二月,但十二个大小月的总天数只有354或355天,因此需要通过置闰来调整一年的天数。早期的卜辞中,闰月放在应当置闰那年的十二月之后,称为“年终置闰法”。而在晚期卜辞中,闰月则放在应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闰五月,这种历法称为“年中置闰法”。这种以闰月定四季的历法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甲骨文中的星字以天上星宿的象形文字表示,十分明确。卜辞中还出现了关于新星的有趣记录。由于农业生产的需求,商代人民已经能够观察并记录下天空中的特殊现象。这些记录不仅反映了他们对天文的深厚兴趣,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尊重。这些珍贵的天文资料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商代人民通过观察天象、记录天文现象,制定出了较为完备的历法。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天文学的研究资料,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不断未知领域,为我们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