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女子的形象总是令人充满好奇与想象。她们的模样,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的了解大多来源于出土的陶俑和古代画作。
在唐朝,女子的审美标准以肥为美。特别是盛唐时期,丰腴被视为一种美的象征。李唐皇室因有鲜卑血统,继承了少数民族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观点。当时,“丰肥浓丽、热烈放姿”是社会主流的审美情趣,其中杨贵妃便是这一审美的突出代表。
而在众多唐朝女子的发式中,高髻尤为引人注目。从初唐到晚唐,高髻一直是女子们的最爱。长安城中的童谣小曲都传达着这样的信息:丰润的身姿配上高耸的发髻,是当时妇女最流行的时尚。
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可以一窥唐女对高髻的偏好。画面中的五位女子均着高髻,这种高髻在唐代被称为峨髻。峨的本义是山形高大,唐人将女子高耸的发髻称为峨髻,真是生动形象。据说峨髻高的可达一尺以上,可见“四方高一尺”绝非虚言。
那么,唐代女子是如何打造这种“高大上”的形象呢?答案是否定的,她们并不个个拥有一头长发。中唐时期,大量人发从中国东北和朝鲜送至长安,其中一项用途就是制造假发髻,名为义髻。这种义髻源于古代的巾帼,经过汉时的木、纸或布帛制作后,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增加了毛发编织一项。
杨贵妃就偏好这种义髻,“常以假髻为首饰”。唐人使用假发的方式与现代人颇为相似。先将头发束至顶部,再将义髻套扣,以簪子固定。这种自信与优雅的神情,搭配上丰满的身躯、宽松的衣裙以及多姿多彩的发式,构成了大唐仕女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人眼中,这种形象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高大的峨髻与暮云共享晚来的愁思,忧郁中又透露出一种别样的浪漫。唐朝女子的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与自信。这种美,跨越时空,至今仍然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