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的鲁城传来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讲述了一位英雄与他的落幕。在平定了鲁城之后,那里的人们以鲁公的礼仪安葬了传奇人物项羽,并请来刘邦主持葬礼。在项羽的墓前,刘邦挥洒泪水,放声大哭。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项羽曾是刘邦的死敌。这场哭祭似乎并不符合常理,因为刘项之间的仇恨如同深渊。刘邦为铲除项羽不惜一切代价,如今项羽已逝,他心中应无伤痛之情。那么,他的泪水究竟从何而来?
其实,这一切都是政治作秀。《史记·汲郑列传》中记载了一件小事,为我们揭示了刘邦哭祭项羽的真实面目。郑当时是朝廷的一位正直大臣,他的父亲曾是项羽手下的将军。项羽死后,郑君归降了刘邦。刘邦下令,原属项羽部下的人在提到项羽时,必须使用特定的称谓。
郑君始终坚守自己作为西楚国臣子的礼节,始终不忘昔日的君臣之情。他从不使用刘邦规定的蔑称,而是坚持称项羽为“项王”。刘邦下令将郑君赶出朝堂,而那些为了晋升而愿意使用蔑称的原项羽部下则得到了晋升。
郑君虽然因此断送了仕途,最终病死在家中,但他始终不愿以蔑称项羽作为个人晋身的阶梯。这种坚守令人敬佩。与此相比,刘邦在项羽死后为项羽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哭祭,显然是为了树立自己正义的旗帜。他利用哭祭来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讨伐项羽是为了为义帝复仇。
刘邦的哭祭并非情感所致,而是政治策略的一部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项羽的“霸王别姬”,那是他唯一的一次流泪,为情而哭。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羽惊起饮酒帐中,与心爱的虞姬和骏马告别时深情地唱出了那首悲壮的歌谣。这是真情流露的一刻。与刘邦的哭祭相比,更能触动人心弦的是项羽为情而哭的场面。刘邦的哭祭是政治作秀而非情感流露而项羽的泪是为情所动展现了真正的英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