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投降来到洛阳后没有丝毫反抗的意识,只

历史人物 2025-04-01 20:30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在公元263年,一场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展开,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讨伐蜀汉。那时的汉中因局势的突变而混乱不堪,由于姜维在沓中屯田,未能及时进入汉中调度,只得与众人退守剑阁。剑阁地势险要,是通往成都的唯一道路,钟会久攻不下,陷入困境。就在邓艾出奇制胜,击败蜀汉守军,逼近成都。蜀汉皇帝刘禅无奈投降,蜀汉就此灭亡。随后,刘禅及蜀汉重臣被送往洛阳软禁。

司马昭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蜀国节目,以此试探刘禅的反应。当周围的人都为亡国感到悲伤时,刘禅却无动于衷,甚至欢笑嬉戏。这一幕引起了司马昭的疑惑。贾充则解释道,若非刘禅昏庸无能,司马昭或许难以轻易吞并蜀汉。司马昭单独询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回答在洛阳很快乐,不思蜀国。当司马昭再次提及此事时,刘禅以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为由,表示思念故乡。有人认为刘禅愚笨,但有人认为这是消除司马昭疑虑的急智之举。

事实上,刘禅之所以能在亡国后保全性命并非因为急智,而是时代使然。即便身为君王,他并未对俘虏的敌国君臣赶尽杀绝。这并非因为个人能力强弱,而是受到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已经失去政治权力的亡国之君,其威胁微不足道,杀掉他们无利可图,反而可能背负骂名。这些君王通常不会采取极端手段。

刘禅虽以“乐不思蜀”和“诚如尊命”展现急智,他曾以言辞安抚夏侯霸,让其留在蜀汉建功立业,显示出他在情商方面有一定天赋。但即便没有这些急智之举,刘禅的命运早已注定。他的表现只是因为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他本能地寻求自保。司马昭对刘禅的态度始终温和,无论是司马昭还是他的子孙司马炎,都没有对刘禅表现出强烈的敌意。

刘禅在亡国后得以保全性命并非因为他的急智策略,而是受到时代背景和当时社会道德的制约。如果他生活在其他时代,命运或许截然不同。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