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说了一句,预示了长孙无忌的悲剧
唐太宗的大舅子、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其人生初期充满荣光,然而结局却是一场悲剧,最终被逼至自杀。这一切,其实在唐太宗决定立唐高宗为太子时,就已显露端倪。
回溯至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与嫡次子魏王之间的夺嫡之争逐渐升温,最终导致了李承乾的谋反事件而被废黜。此后,李治以黑马之姿突然出现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
相较于李泰,身为嫡三子的李治在礼法上显然处于劣势,其威望和能力亦远逊于兄弟。一直在太子之争中保持神秘姿态的长孙无忌却突然坚定支持李治成为太子,这也成为李治成功争得太子之位的关键。
长孙无忌为李治争夺太子的手段可谓高明。其一,他敏锐地捕捉到李泰的失误和李治展现出的仁厚品质,让唐太宗产生担忧,认为若李泰继位,可能会对自己的兄弟施以杀戮。在唐太宗心中,“兄弟相残”的阴影深重,他绝不愿见到儿子们重蹈覆辙。
其二,长孙无忌清楚唐太宗对李治的能力和性格有所顾虑,因此他摆出全力支持李治的姿态。长孙无忌深知,有他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为首的贤臣辅佐理政,李治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上的不足皆可弥补。
圣明烛照的唐太宗自然看出长孙无忌支持李治背后的深层目的——只有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才能成为托孤的权臣。长孙无忌争太子的手段确实影响了唐太宗的决策,最终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在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当着长孙无忌的面嘱咐李治:“汝舅许汝也,汝宜拜谢。”这句话背后隐藏着唐太宗对长孙无忌可能掌握的权力的警觉。唐太宗早已看出长孙无忌有成为权臣的可能,因此在之后的几年里,他采取了一系列保险措施。长孙无忌最终还是踩过了界线,失去了他的政治生命。这段历史让人感叹,权力之争的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复杂与悲凉。
中国历史
- 唐太宗曾说了一句,预示了长孙无忌的悲剧
- 杨贵妃有多胖-贵妃醉酒又是怎么来
- 陈玉成在安庆兵败后为什么不撤回天京呢?
-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诸葛亮最为器重的人分别
- 三国时期武力值最强的人是谁?盘点三国武力值
- 康熙初见乾隆时,为什么要放下酒杯?
- 出身倡门的李夫人凭什么能盛宠不衰?
- 他们是好基友!原来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
- 陈尧咨:北宋官员、书法家,有哪些与他相关的
- 澶渊之盟后的宋真宗为什么渐渐疏远寇准
- 曹操为什么喜欢曹植?曹植是怎么死的?
- 昔日的好友最后分道扬镳,曹操与袁绍的故
- 他在皇后死后爬进棺材与其交欢 爱得深沉
- 古代大侠喜欢云游四海 那他们的钱是从哪来的
- 刘禅真的只是个庸君吗?其实是他比较仁慈
- 朱元璋逼死傅友德,背后到底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