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国古代颜色定义紫色曾是卑贱之色
历史人物 2025-04-01 07:37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导读
深入“大红大紫”与“红得发紫”背后的文化意蕴,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词组并不仅仅是描述颜色的简单比喻,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的颜色定义与官服制度之中。
在中国古代,颜色的分类颇具深意,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如青、赤、黄、白、黑,是五种纯正的颜色,而间色则是由正色混合而成的,如紫色。这些颜色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社会地位和等级的象征。
特别的是,紫色作为间色,最初并不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尽管春秋第一霸主对紫有独钟,这导致了一时的社会风尚,紫色地位也因此得以提升。那时,紫布难得,甚至五匹生绢都换不到一匹紫色布。
这一现象引起了齐桓公的担忧,他劝诫国人不要过于追求紫色。齐桓公的这个举动却悄然间创立了一种传统,为后来的官服制度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朝代中,例如时期创立了五等官服制度,紫色成为高级官员的标志,如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色官服。
这一制度在后世得到了沿袭。以唐朝为例,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的官服,从朱紫到青,每一颜色都对应着特定的官职等级。“大红大紫”或“红得发紫”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比喻人的社会地位显赫,如同高官穿着朱紫官服一般荣耀。
历史中也不乏因官服颜色而引发的故事。如傅游艺的仕途因擅长奉迎而快速升迁,一年内从青衫升至紫色官服,被人戏称为“四时仕宦”。而著名诗人被贬官后,只能穿着青衫,感叹世态炎凉。
从“朱”到“红”,颜色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红”逐渐取代了“朱”,由“大红”到“大紫”,成为了比喻官位升迁的常用词汇。这些词汇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性百态。
上一篇:汉元帝刘奭被称为昏君是因为什么?是个什么样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历史
- 揭中国古代颜色定义紫色曾是卑贱之色
- 汉元帝刘奭被称为昏君是因为什么?是个什么样
- 韩信为什么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三种设想
- 面对当年的胯下之辱,韩信是怎么做?
- 张皇后在有多受宠?和皇帝同起同卧,皇
- 中国古代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女子,大唐平阳昭公
- 天顺帝阿速吉八:元朝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过
- 益州被攻破后刘璋是什么结局?他去了哪里?
- 韩厘王:战国时期韩国国君,他的一生有着怎样
- 万历皇帝赐给儿子一块宝地,儿子却因此而亡
- 朱允炆和朱棣相比 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朱棣
- 史上最粗俗的一道圣旨皇帝自称老子骂大臣
- 曹魏大臣国渊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与刘备是何关
- 唐高宗李治在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形象如
- 第一个男皇后:美貌迷死公主 最终殉情
- 徐世勣:唐朝三朝元老,唐高祖亲自赐他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