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卫所制度为荣:养兵不费百姓一粒米

历史人物 2025-03-31 09:54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明朝的军事制度中,卫所制度是最为主要的。这一制度深深根植于历史屯田经验,巧妙地将军事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军模式。明代的统治者对此颇为自豪,曾有言:“吾养兵百万,却不费百姓一粒米。”

从京师到各个府州,明代都设立了卫、所。卫所制度严谨,组织严密。每5600名军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所,120人为一个百户所。这些卫所的军官都是世袭的,军队也有固定的戍所。朝廷根据各地的战略需要和防卫情况来设置卫所,重要地区卫所数量较多,布局视战略地位而定,固定驻屯戍守。

明代山东因其连接两京的重要位置,成为朝廷关注的重点地区。特别是为了加强大运河这一经济命脉的保卫,山东境内运河沿岸的卫所军事力量得到了强化。鲁西北与沿海地区作为山东的战略要害,多数卫所和主要兵源都布局于此。

东昌府位于京杭大运河河道上的鲁西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明初的练兵、驻兵重地。历史上多次有官军在此集结、练兵,这不仅因为东昌具有适合练兵的广阔平坦地形,还因其地处交通要道,便于派遣和征调。特别是东昌卫,为了保卫大运河的畅通而建。

明代的东昌府内设有平山和东昌二卫。平山卫因城中有二阜、谓之平山而得名,而东昌卫则由湖广武昌卫调至东昌。两个卫所的分界线在羊使君街东段路口西南角,那里有一块刻有“东昌卫”的石碑。平山卫主要负责运河漕粮的运输安全,而东昌卫的责任则更为广泛,不仅负责该界碑以北至梁水镇之间的漕粮运输,还负责东昌府辖区的治安。

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各地卫所官军大量逃亡,虽然卫所数量及建置方面没有明显变化,但实际存在的卫所官军人数与规定数额相差甚远。这使得卫所官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已经难以承担守护之重责。这一状况对明朝的军事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