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临死有什么遗言,他石碑为何被老百姓磨平
包青天——清廉之典范
包青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厚一笔的人物,他的事迹家喻户晓,深受老百姓的敬仰和喜爱。关于他的影视剧层出不穷,收视率节节攀升,足以见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虽然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可能有所夸张,与真实的包青天有所出入,但历史上的包青天确实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官员,他的清廉之名广为流传,是人们心中的清廉象征。
包拯性情刚正不阿,疾恶如仇,对办事小吏苟杂刻薄之徒深恶痛绝。他为人忠诚厚道,刚强坚毅,在朝廷中贵戚宦官也为之收敛,闻其名则胆颤。他打破了旧规,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陈述是非,办事小吏不敢欺瞒。这一举动大大提升了民众对官府的信任度。
包拯不仅铁面无私,而且在生活中也保持着清廉的作风。他与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取悦人为目的。他衣着简朴,吃的饮食与普通百姓无异。端州以产砚著名,包拯出知端州时不仅革除了前任加征贡砚的流弊,而且任满离去时“不持一砚归”,这一事迹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当时百姓纷纷称赞,“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只有阎罗王和包老头。”这不仅是对包拯清廉品质的赞誉,也是对他公正无私的肯定。
公元1062年5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发疾病,时隔十余天后不幸离世,终年六十四岁。他的离世让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他的家训也传达了其后代子孙对清廉品质的坚守和传承。
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的包拯名字已被磨去,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或其遭遇冤枉无处可申,竟将碑字磨去。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包拯在民众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质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在那个年代,真正为民做主的清官很少,如包拯者更是罕见。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中国历史
- 包拯临死有什么遗言,他石碑为何被老百姓磨平
- 在明朝,有哪些比较硬核比较个人特色的
- 乐不思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刘禅是个什么
- 唐玄宗的肱股之臣,张说的最后结局如何?
- 屈突通曾阻止李渊进攻长安,为何还能成为凌烟
- 韩国夫人是什么出身来历?她为什么会被称为韩
- 慈禧一生飞扬跋扈 为何一说大清门就灰头土脸
- 汉武帝刘彻70岁生子后为何要杀死孩子母亲
- 齐映:唐朝时期宰相、山水画家,不睦于左仆射
- 包衣出身却成为妃子,恭嫔的一生有多传奇?
- 董鄂妃是怎样的人?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爱情故事
- 演义中诸葛亮神机妙算 历史上诸葛亮军事水平如
- 马超看不起名声显赫的张飞?背后什么原因?
- 受惊吓流产致死的皇后是谁?
- 西游记中妖怪抓到唐僧为何总是不吃-
- 太监也有欲望他们排解寂寞有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