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学生学不好老师要受罚:被发配边疆
在遥远的唐宋时期以及之前,对于教师的业务考核主要侧重于“教学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考核逐渐与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紧密挂钩。对于教育主管和教师,除了与其他行业官吏共同的“考满”、“考察”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学官考课法”。
古代的教师考核制度独具特色。以“学官考课法”为例,这一制度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式颁行。其核心思想是,以九年内学生的升学人数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据《明会典》记载,府学教授需要至少9名学生中举,州学学正需要至少6名学生中举,县学教谕则需要至少3名学生中举,才能达到称职的标准,并具备升迁资格。
除了这种定期考核,教师们还要接受平时的考核。例如,在每月的月考中,如果学生没有取得进步,教师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甚至会被扣工资。当时教师的工资由现钞和米两部分组成,扣工资的形式主要是“罚米”。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在学年末的“岁考”中,学生仍然没有进步,那么教师们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惩罚。根据规定,如果一定数量的学生没有取得进步,地方官员以及学校教师不仅要被“罚俸”,还要接受“训导”。
对国子监教师的考核更为严格。在明代,南京国子监祭酒黄佐的《南雍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北京国子监的学生考试成绩糟糕,按照规定应该将主管教学的司业治罪。虽然最终赵季通逃过一劫,但这一事件却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严格规定——如果学生再次考试仍不懂经书,其教师将被视为有罪,并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的地方。
这一规定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对教师考核最严厉的一条。在这样的制度下,教师们不仅要为学生的学业负责,还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担忧。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整个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待。古代教师之不易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历史
- 在古代学生学不好老师要受罚:被发配边疆
- 忠诚善良的女子葵姑:一生都在默默付出的女子
- 董卓迁都的原因是因为害怕三国名将孙坚?
- 公孙瓒在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没有一统
- 在曹操面前扮演忠臣的司马懿?为何要等曹操死
- 朱高煦作为朱棣最喜爱的儿子 朱棣为何不立他作
- 孟达是什么人?他在曹魏是什么地位?
- 在蜀汉灭亡之际,孟获为何没有派兵来救援呢?
- 唐玄宗李隆基为什么会专宠杨贵妃一人
- 和珅为什么会得到乾隆的庇护?靠的是钱吗
- 史上最毒毒妇吕雉为何把戚妃制成人彘-
- 孝贤皇后是怎样的皇后?乾隆又是怎样怀念她的
- 那些改变历史的三角恋情
- 古代十大富豪之一邓通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
- 诸葛亮的老婆其实是绝世美人 但是平胸屁股小
- 张飞在长坂坡喝退曹操80万大军是怎么做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