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酒与华夏文明始终相伴,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不仅是礼仪、欢乐、宴会和敬意的象征,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和生活艺术。
说起酒,其用途之多、功能之广,让人叹为观止。在古代,酒被用于祭祀天地神灵,以表敬畏;宴请宾客,以增情谊;庆功犒赏、会盟结社,以传豪情;寿庆婚宴,以寄祝福。除此之外,酒还被用作药剂治病、解毒或健身补品,其药效神奇,令人称奇。甚至,酒还被用作调料,能够除膻去腥,为美食增色添香。这些用途,至今仍然被广泛沿用。
提及古人饮酒,更是讲究酒德和酒礼。早在某个时期,曾专门颁发中国第一部禁酒令《酒诰》,对饮酒的时间和量进行规定,要求有官守、有职业者只能在祭祀时适量饮酒,不能贪杯。而对于普通人来说,饮酒的方式也极为重要。顺性、适量等恰当的饮酒方式,可以升华感情,避免不理智的行为。
不仅如此,古代文人墨客对饮酒的对象、时间、场合和方式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最佳的喝酒之人应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而最佳的饮酒场所则多选在花下、竹林、高阁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最富诗情画意。
在饮酒之时,为烘托氛围、提高兴致,人们往往联吟诗作、清谈雅聚、焚香传花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饮酒的乐趣,更让人们在酒桌上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为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古人也有一些禁忌,如禁止苦劝酒、恶谑斗殴、喷秽之言等。当酒喝得差不多时,还可以依韵赋诗、散步放松、欹枕养神等,算是酒后的余韵。
我们平常所见的饮酒行为,在古代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和讲究,难怪古人曾感慨:饮酒非饮食之事,乃文化之事也。这酒的文化,贯穿了古代至今,成为我们华夏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