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的孙子读儒家书籍为何被否
在公元223年,那场失败的讨伐东吴之战后,刘备一路败退至白帝城,最终因病倒下。此刻的他清醒地意识到需为继任者做准备。阿斗作为继承人的素质,并未达到他心中的理想状态。对此,刘备深知,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稳固政权的智慧,更要有驾驭风云的政治素养和军事才能。在他临终的遗诏中,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希望阿斗能够继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刘备为阿斗开出的书单颇具特色。他建议阿斗阅读史书和儒家经典,如《汉书》与《礼记》,希望他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了解作为君主的规则与礼仪。他还推荐了法家和兵家的经典,如《六韬》、《商君书》。刘备强调,阅读这些书籍不仅能提高修养,更能增长智慧。
与刘备的嘱咐相呼应,诸葛亮也为刘禅列出了类似的推荐书目,包括《申子》、《韩非子》等。这种推荐并非偶然,背后反映了当时的时势。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三国鼎立、格局未定的时期。对于蜀汉这个新兴政权来说,稳固政权并非易事。在激烈的竞争中,稍有疏忽便可能面临被吞并的风险。对于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素质要求极高。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的修身养性之学显然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危机。当时的割据首领更重视法家和兵家的实用之学。刘备深知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阿斗的素质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急于让阿斗学习能立即派上用场的学问,以期在残酷的纷争中立足。尽管刘备的书单未能确保刘禅不成为亡国之君,但它确实揭示了当时贵族阶层的读书倾向和实际需求。
刘禅登基后,其太子刘睿的阅读书目以儒家修身书籍为主,这引发了大臣孟光的不满。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现在三国纷争,需要的是应对机变的能力与军事韬略,单纯学习儒家修身知识无法应对现实挑战。由此可见,当时高层对于读书的思维高度一致,实用性和现实需求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国历史
- 三国时期刘备的孙子读儒家书籍为何被否
- 司马懿太毒辣了!和电视剧相比,戏剧
- 晁盖为何要杀投奔梁山的杨雄与石秀?原因是什
- 张任用计射死庞统之后 张任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 杀人不眨眼的张献忠,一生最怕这个女人
- 曹操和袁绍是如何从朋友变成敌对关系的?经历
- 孙权的皇后潘淑简介:潘淑为何在宫中突然离奇
- 古代皇帝与毒药:明嘉靖帝炼丹后用首辅当试药
- 同样都是被大臣拥立当上皇帝的 汉文帝和汉献帝
- 皇宫井水不是用来喝的 每一口井都可以讲鬼故事
- 皇帝一生纵享荣华富贵 为何大多都死的早?
- 李白重口味 迷恋大自己十岁的师母
- 吕雉是怎样从皇后到治理汉朝的?
- 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究竟是谁
- 李祖娥是什么出身?她的一生有多坎坷
- 慈禧死后墓中有大量的陪葬品 与和珅相比差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