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中,宏观大势固然重要,但在钱穆的眼中,微观数据更是关键。钱穆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家之根本,土地经济更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历史上,那些忽视土地管理和农业生产的国家,最终往往被成功实行屯田政策的国家所击败。他甚至指出,某个朝代虽然常被视作最坏的时期,却因两项重要的制度性发明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三国时期,屯田制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当时,战乱频繁,饥荒连连,缺粮成为最大的困扰。军队因缺乏粮食而自行瓦解,百姓则因饥荒而流离失所,甚至互相残食。面对这样的局面,曹操采纳了羽林监颍川枣祗的屯田建议,委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实行大规模的屯田政策。
曹操的屯田政策不仅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还为其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在献帝初平三年,曹操攻克兖州,收编黄巾降卒,军力大增。随后,他灭了袁绍,征服了三郡乌垣。至建安十三年,曹操更是以丞相的身份,实现了中原的统一和稳定。这一切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屯田政策的推行。
屯田政策的成功,离不开枣祗和任峻的鼎力相助。枣祗提出命令地方官将官牛出租,鼓励农民独立生产,成为郡县之编户。他创立了民屯,以佃兵或屯兵为主,以屯田客、屯户为辅。任峻则在枣祗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屯田事业。
经过几年的努力,曹操的统治区域“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都是枣祗、任峻两人的功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曹操统一中原的辉煌成就。
钱穆对中国经济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细微数据的重视,使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度,不仅是一项经济制度,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要政策。枣祗和任峻的努力,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