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和,作为孙权的第三子,曾经风光无限,被立为太子,但最终却失去了这一地位。他的命运究竟为何如此波折?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之谜。
孙和天赋异禀,喜好文学、书法,又擅长骑射,深得孙权喜爱。当兄长孙登去世后,他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这个地位并非稳固。孙和的弟弟鲁王孙霸一直心怀不满,暗中结交大臣,不断攻击陷害太子和太子的助手。孙和的母亲与孙权的长女全公主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全公主担心孙和登基后对自己不利,也开始诬陷太子。
在孙权生病期间,一次祭拜太庙的仪式上,孙和前往妃子家休息,这一举动被全公主看在眼里。全公主随即向孙权进谗言,称孙和不在太庙,反而去妃子家密谋大事。更糟糕的是,全公主还声称孙和的母亲在孙权病重时并未表现出应有的悲伤之情。这些言论让孙权对孙和母子产生了怀疑和疏远。
孙和之母因此忧郁成疾,不幸离世。鲁王孙霸趁机加害,让太子孙和被孙权疏远。最终,孙权废黜了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后,孙和的日子更加艰难,被流放。在孙权晚年,曾有意召回孙和,但全公主的阻拦让这一愿望落空。
孙和做太子时,太子妃是张氏,与诸葛恪有亲戚关系。诸葛恪掌权后,因这层关系一直传言他要迎回孙和。后来孙亮和孙峻联手除掉诸葛恪,孙峻掌权后,因孙和与诸葛恪的关系再次流放他,最终赐他自尽。孙和之妻张氏因不愿独活,选择与孙和一同自杀。
后来到孙休为帝时,封孙和之子孙皓为乌程侯。当孙休去世后,孙皓被拥立为帝。他追封其父孙和为“文”,以表达对其的敬意和怀念。
这段历史充满了宫廷斗争、权力争夺和人性的阴暗面。孙和的才华与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