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足有余的官僚家庭长大的包拯,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传统戏曲中的他却被描述为被父母遗弃、由嫂子抚养长大的故事,这样的演绎虽然能够铺垫他的身世和他对百姓疾苦的熟识,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包拯在29岁那年考中进士,按照当时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外出做官。这是他所追求的,但他的年迈父母不愿离开故土。这使得他在功名与尽孝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而包拯选择了在家侍养父母。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评论他,“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他的死对头也客观评价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包拯的至孝,是他一生行事的出发点。他后来实践了自己的承诺,竭力于亲,尽瘁于君,这也正是旧时代社会士大夫在道德上要做到的两个重要标志。当朝的仁宗皇帝也坚守孝义高于一切的理念,在这方面,包拯自身的优势得以凸现,引起了仁宗皇帝的注意。
包拯之所以被后世所歌颂和怀念,一方面是因为他为民除害、为民,为百姓做了好事;另一方面则源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魅力,以及由此折射出的强大的人格力量。史载,包拯为人刚直,敢于忠言直谏,从不趋炎附势。他是一位劲正之臣,一生坚守“大奸必摧”的原则。吴奎在他的《墓志铭》中描绘了他“人或曲随,我直其为;人或善容,我抗其辞”的性格特点。
每一个杰出人物,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包拯从政时,距离开国已七八十年,北宋的统治已进入中期。官员大都变得懒散,不少人置国家大事于不顾。而包拯从小就有着强烈的为国家干实事的信念,这无疑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使他成为后世汲取人格力量的源泉。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