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的孙权评价如何?被后世所诟病的原因

历史人物 2025-03-20 11:53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谈及这段历史,想必各位都不陌生。

回溯到公元228年,那时的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施展妙计,伪造书信引诱曹休。曹休不明真相,率十万大军奔赴皖城。孙权迅速行动,亲自坐镇皖城,任命大都督以及左、右督全琮等人,各领兵三万,准备迎战曹休。当曹休意识到被骗时,仍自信兵力优势,决心一搏。于是,在石亭,曹休与陆逊展开激战。陆逊指挥中路大军,同时派遣朱桓和全琮为左右翼,三路并进,成功伏击曹休,并乘胜追击,大败曹军。东吴此战大获全胜,斩获曹魏士兵近万,缴获大量战利品。

这场胜利为孙权奠定了地位。次年,他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东吴。孙权不仅领导江东六郡,更展现了卓越的统治才能。孙权在历史中的名声似乎并不尽如人意。人们常用“孙十万”来形容他的军事能力,并指出东吴四大都督的早逝来批评他。

实际上,孙权的能力非凡。但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孙权决定争夺荆州、斩杀关羽时,很多人因喜爱关羽或支持蜀汉而对他产生厌恶。古人也常因此大骂孙权。这并非只有现代人的观点。最重要的是,孙权具备胆识、谋略和能力,但可能输在了大局观上。

尽管孙权能够稳固江东基业,但他似乎缺乏一统天下的雄心与抱负,也没有舍身为国、济世安民的信念和担当。相比之下,孙权的父兄以及他的宿敌曹操、刘备在大局观上似乎更胜一筹。这也可能是孙权受到如此多批评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相比于许多人,孙权已经足够优秀了。毕竟,他能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中立足,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历史的比较是不可避免的,与同一时代的杰出人物相比,孙权在大局观上的确有所不足。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他所留下的丰富故事与争议。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