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退休年龄:从周代到明代都是七十岁

历史人物 2025-03-20 02:09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古代的退休制度,源远流长,自周代起便确立了70岁的退休年龄。这一传统在后续的朝代中得到了沿袭,并在细节上有所发展。《礼记·曲礼上》中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仕。”这里的“致仕”,就是如今的退休。

到了秦汉时期,丞相韦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退休的丞相,七十多岁时因年老请求退休,皇帝赏赐他黄金与住宅,准许他归隐田园。这标志着古代退休制度的初步成熟,对退休年龄和待遇都有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历史的演进,退休制度逐渐完善。唐朝时期,《大唐令》明文规定职事官七十岁可退休。对于那些虽未到退休年龄但因病受伤的官员,也允许提前退休。这一时期的退休制度更加人性化,考虑到了官员的实际身体状况。

宋元明时期,虽然依然遵循“七十而致仕”的原则,但对个别部门、个别人的规定有所例外。例如,大学问家多次因病请求退休,却未获准许。甚至在清朝,有些高级官员即使年过八旬,只要朝廷需要,依然要继续履职。这表明在古代中国,朝廷的利益和需要往往超过个人的退休年龄。

到了清代,退休年龄提前至60岁。但文官退休需要上级批准,许多官员即使达到退休年龄也难以真正退休。武官的退休制度则有所不同,副将以下年逾六十者会被罢斥,但高级武官如提督、总兵等则是终身制,没有退休之说。

这一古代的退休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朝廷对官员的依赖和重视,使得许多官员即使年迈也难以退休。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照顾,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古代的退休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从周代的70岁退休年龄,到清代的60岁退休,这一制度的变革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