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曹操送箭十万支 诸葛亮为何不怕是火箭

历史人物 2025-03-19 20:58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诸葛孔明在前夕,轻摇羽扇,驾几艘草船在水寨前游弋,便巧妙地借走了曹军的十万支箭。有人提出疑问:如果曹操下令放火箭,那草船岂不是会烧得一无所有?那么曹操是否真的如此愚蠢,不知道用火箭烧船呢?

绝非如此。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如果连这种武器都想不到,那他就不足以称雄。其实,当时的曹操不能放火箭,背后有这三个不可忽视的缺陷。

火箭的制作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三国时期的火箭制作,是在普通箭头上包裹油布,蘸油后点燃释放,以焚烧敌军重要目标。但由于油火需求量大,运输复杂,火箭需要现做现用,难以长期保存。在遭遇战或偷袭战中,很难见到火箭的身影。

火箭在水战中的实用性并不高。古代火箭的点火距离有限,虽然焚烧能力增强,但穿透性会因燃烧物重量而衰减。包裹油布的火箭在远距离贯穿能力上急剧下降,射出后无法固定在船上进行持续点火,很容易掉入水中熄灭。在火烧赤壁的战斗中,演苦肉计是必需的,而不是简单地朝远处的曹操的船射火箭就能烧起来。

夜战中的火箭会暴露自身位置。在夜战中,两军常常被雾气分隔,属于盲射状态。如果在此时点火放箭,岸上的火光会暴露自己的位置,成为江中射手的活靶子。对于曹操这样的指挥官来说,怎能因为点火而暴露自己的位置呢?特别是在夜间遭遇偷袭时,不仅来不及制作火箭,而且使用火箭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暴露自己的位置。

曹操作为指挥官不选择射火箭,是经过权衡利弊后的结果。在那个浓雾弥漫的夜晚,曹操选择使用“干箭”来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这是无可厚非的决策。他的决策是基于当时战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火箭技术的局限性而做出的明智选择。

上一篇:唐中宗李显:第一位两朝天子,却被老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