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谋士为何都要给主公出三策备用?
历史人物 2025-03-19 11:32www.188915.com历史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历史相关的小说演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谋士为主公出谋划策时,常常会上中下三策齐出。而主公在选择时,往往不会选择最上策,而是常常选择中策。这其中蕴含的深刻领导思想,不仅被古代主公所重视,也引起了现代有见识的领导者们的关注。
这种领导思想的核心在于“谋”与“断”的分离与结合。李世民最早将这一问题书面化,他明白,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有谋士的“谋”和大将的“断”。房玄龄善于谋划,却不擅长决断;杜如晦则反之。李世民的明智之处在于他拥有这两位宰相,一个负责出谋划策,一个负责决策执行。
历史上的袁绍和曹操就是很好的例子。袁绍虽然拥有众多谋士,却缺乏决断能力,无法在众多建议中做出准确判断。当曹操与刘备交战时,有谋士建议袁绍出兵攻打曹操,但袁绍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相反,曹操则展现出卓越的决断能力。在官渡之战前,面对众多声音,曹操能够准确判断形势,坚定自己的决策。许攸的建议被曹操果断采纳,最终取得了胜利。
为什么谋士要提出上中下三策呢?这是因为一个优秀的谋士想要在众多声音中脱颖而出,引起主公的重视。他通过提出全面的策略选择,实际上是占据了话语权的主导权,让其他谋士无话可说。这就是一种策略性的智慧。
而君王在选择中策时,更多的是追求稳定。他们作为决策者,需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退路。因为一旦决策失误,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有退路的策略,以求稳中求胜。
“谋”与“断”是领导者必备的两大能力。而历史上君主选择中策的现象,实则体现了他们对稳定的追求和对全局的深思熟虑。这种领导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上一篇:顺贵人为什么会被废?她做了什么事情
下一篇:没有了
中国历史
- 古代的谋士为何都要给主公出三策备用?
- 顺贵人为什么会被废?她做了什么事情
- 刘备为何将位置关键的荆州交给义弟关羽来镇守
- 古时帝皇为何钟爱于逛青楼 感情是因为这个-
- 揭古代皇帝吃不完的饭是如何处理的?
- 庞涓是什么结局?他为什么要自杀?
- 安寿公主:宋仁宗赵祯第三女,以母宠深得赵祯
- 后世是如何评价晏几道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
- 古今帅哥中潘安为何被公认为是第一美男?
- 古代有个美男子貌若潘安竟然被活活看死了
- 汉文帝的生母薄姬,她的一生到底是幸运的还是
- 西游记中女妖精白骨精 后山如此之硬!
- 汉武帝一生一共有6个儿子 汉武帝死后他们又是什
- 李世民为什么没杀武则天-她竟做了替死鬼
- 清朝画家郑板桥努力赚钱只为养男宠-
- 封神演义中黄天化是什么神 黄天化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