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 郑凤
郑凤事件: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的师德争议与高校治理的警示
一、人物背景
郑凤,这位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曾经的副教授七级、博士生导师,以无线通信为研究方向,主讲《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课程。自2003年入职北邮以来,她在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就,却在2012年获得的工学博士学位后,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二、事件起因及举报内容
2024年4月,郑凤指导的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其存在师德师风问题。人格侮辱与威胁、滥用学生资源、克扣科研经费以及科研压榨等问题被逐一曝光。更令人震惊的是,举报信中详细列举了如侮辱性语言的使用、威胁延迟毕业或退学、要求学生处理私人事务甚至协助其女儿作弊等具体行为。附有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的举报信共计23页。
三、校方处理结果
北京邮电大学对此事高度重视,迅速成立调查组。在2024年4月10日,校方通报了处理决定:将郑凤从副教授七级降为讲师十级,撤销其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并停止一切教学工作。受影响的学生被及时调剂至其他导师,其权益得到保障。校方的处理被舆论评价为果断和公正,显示出对师德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四、事件分析与影响
心理学专家认为郑凤的行为可能与其心理疾病有关,如“自恋型人格障碍”或“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陷。此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高校导师权力监督的广泛讨论,北邮的快速应对也被视为师德治理的正面案例。郑凤的职业生涯和学术声誉因这一事件遭受重创。
五、关联信息
关于郑凤的学术表现,她曾参与30余项科研项目,发表多篇论文。有关其独占论文“一作”署名权的指责以及论文致谢部分浮夸的内容也引发公众对其学术态度的质疑。
郑凤事件不仅揭示了高校导师制中权力失衡的潜在风险,更展示了北邮在师德建设方面的严肃态度和处理能力。当前(2025年3月),郑凤已无教学及招生资格,而她的案例为国内高校师德规范改革提供了典型的参考和警示。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仅要反思个别导师的行为,更应审视高校导师制度的完善与监督机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