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英德抗洪一线现状:如何应对洪涝灾害的挑战
英德市防汛抗洪的生动纪实
一、历史罕见的洪灾现状
在2024年4月,英德市经历了持续性的暴雨袭击,北江英德站的水位更是超出了高达7.19米。这场洪灾的严重性可谓前所未有,许多沿江村庄被淹至两层楼的高度,部分区域更是遭遇了断水断电的困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全市的24个镇街约有13万人受到了影响。但得益于高效及时的救援行动,如铲车、皮划艇等工具用于转移群众,此次洪灾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二、英勇救援与应急响应
随着洪灾的加剧,英德市的防汛应急响应从III级提升至II级。消防、工程等36支队伍、共计643人迅速投入到抢险工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浛洸医院的医生夫妇等基层工作者自发参与救援,为灾区提供医疗和物资保障。在这场战斗中,救援人员不仅转移了老弱病残群体,更是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对抗洪涝灾害的决心和勇气。
三、科学应对与核心举措
面对洪涝灾害,英德市采取了多项核心举措。市委领导一线指挥,构建了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防洪大堤、地质灾害点等重点区域的防御工作有序进行。市水利局每日会商研判,动态调整应急预案,实现“科学决策、快速响应”。在人员转移方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累计转移了4.4万余人。对于市区内的涝区,如凤塘路,实施了24小时值守排水,确保了交通和居民的安全。还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监测洪水态势,结合水文数据预测险情,精准部署救援力量。
四、党群同心与全民抗灾
在抗洪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冲锋,群众也自发参与抢险,形成了“主导+社会协同”的救灾模式。安置点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并通过心理疏导稳定群众情绪。这种党群同心、全民抗灾的精神,是英德市能够成功应对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经验与展望
英德市通过科学的部署、高效的指挥体系以及“零伤亡”的人员转移机制,在多次超标准的洪水中均实现了“零伤亡”的壮举。未来面临的挑战仍然严峻。极端天气频发给防汛带来持续增大的压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并加强山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英德市的抗洪经验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为如何“防重于救”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