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棚”是哪个民族的习俗?(歌棚是哪个少数民
歌棚壮族的独特岁时习俗——一场穿越时空的歌声交流盛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片神奇土地上,壮族的传统文化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大地上。其中,歌棚壮族的岁时习俗无疑是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广西境内的许多壮族农村都会迎来盛大的歌节。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壮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同分享这场歌声的交流盛宴。
在桂西巴马、都安等地,歌圩前夕,勤劳的姑娘们会相约到预定的“歌圩点”,一起搭建歌棚。他们用自织自染的黑、白、蓝各色土布精心覆盖歌棚,比赛谁的歌棚搭得宽敞,谁的布织得工艺精美。这些歌棚内设有座位,备有香茶,专门款待前来对歌的小伙子们。
而“歌圩点”四周邻近的村寨,民众也会忙碌起来。他们蒸制五色糯饭,制作米粉,准备各种菜肴,以接待来自远方的客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不论是否相识,每个人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
歌圩当天,男女青年们会早早地起床梳洗打扮。他们用天然材料染红鸡蛋,蒸制五色糯米饭,精心地装进小布袋里。他们还会穿上同样的服饰,打扮得整整齐齐,进入歌场。在歌场中,他们先游逛一周寻找心仪的对象,然后入座开始通宵达旦的对歌。
这些歌曲大都遵循一定的歌路,如“初会”、“探情”、“赞美”、“热恋”、“定情”等。而在某些地方,还有“抢歌”与“斗歌”的风习。例如,在靖西、德保一带,男方甲向女歌手唱歌求答,双方展开对歌。倘若这时另一男方丙来晚一步又想与女方乙对唱,便会展开抢歌。抢歌是否能成功,要看甲、丙两方的歌才与歌艺。
在歌声的交流中,男女双方若越唱越有情,便会互赠礼品,互约今后相会之期。姑娘所赠多为自制布鞋,这些布鞋凝聚了她们的巧手和深情。
“歌棚”是壮族独特的传统文化表达,是他们在歌声中传递情感、交流思想的方式。这个习俗让我们看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与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歌声中的情感与力量。
(注:本文所述习俗为壮族独特文化表达,“歌棚”是壮族的习俗。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