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什么意思?师夷长技以制夷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一个蕴含着丰富历史内涵的词语,源自中国面对外部世界的早期认知与反应。从历史角度看,此观念形成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是在面对西方的军事优势时。让我们回溯到中国的周朝时期,那是一个农业与改革并行发展的时代,中国走向了强盛。与此日本的祖先因种种原因开始向西方迁移,并在东南亚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谈及“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不得不提到魏源,这位19世纪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海国图志》中首次提出了这一理念。所谓“师夷”,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技术上的长处,特别是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的方法。魏源强调,不仅要从西洋购买船炮,更要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自主研发制造船炮。
对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前者主要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提出的,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强大自己,并用以对付西方列强。而后者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提出的口号,除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还涉及引进西方机器技术人才、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和内容等方面。可以说,“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层面和程度比“师夷长技以制夷”更进一步。
回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含义,这句话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学习的理念。向洋人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用以抵抗外敌的侵略。这里的“夷”,并非贬义,而是指当时的西方国家。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意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强大自己。这种学习并非全盘西化,而是有选择地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一种学习的态度。它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我们不应该盲目排斥,而应该敞开心扉,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此来强大自己,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这种理念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