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事件(川航事件乘客讲述)
在飞机遭遇紧急状况时,机组展现出了超凡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在下降过程中,机组人员使用手持话筒向空管发出了关键的遇险信息,如“MAYDAY”和“客舱失压”,同时传达了他们的意图。第二机长通过拍肩等方式与机长和副驾驶交流,相互鼓励,期间不断为机组成员揉搓肩膀和手臂,以缓解寒冷带来的不适。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机组强大的驾驶舱管理能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惊心动魄的历程。在2018年5月14日至5月15日,刘传健、梁鹏、徐瑞辰三位英勇的飞行机组成员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了电测听检查。机长和副驾驶的听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第二机长的听力状况则较为稳定。副驾驶被诊断为“高频轻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高空气压伤)”。落地后,机组三人相继出现了头晕、头胀、头皮发麻、肌肉酸痛等症状,而第二机长的右前臂皮下甚至出现了两颗红色斑点,这些可能是高空减压病的症状。幸运的是,经过20余次高压氧舱治疗,他们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恢复良好。
现在我们聚焦在关键的右风挡区域。在风挡玻璃爆裂事件发生后,川航集团立即行动,与同一厂家同型号的所有风挡玻璃进行了全面的更换。民航局调查组对此次风挡玻璃爆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推测,B-6419号机的右风挡封严可能破损,导致外部水汽渗入并存留于风挡底部边缘。电源导线长时间被水汽浸泡后绝缘性降低,出现持续电弧放电,最终引发双层结构玻璃破裂。这一事件再次强调了飞机安全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B-6419号机的右风挡为空中客车公司的原装件,其制造和安装过程均无异常记录。调查组已经排除了因维护不当导致风挡玻璃破裂的可能性。事故报告仍然向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提出了多项安全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改进风挡设计、选材和制造工艺,防止水汽侵入电加温系统,降低电弧产生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还建议空中客车公司督促风挡制造商加强生产质量控制,确保风挡制造符合设计标准和制造工艺规范。
川航集团董事长李海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与“5.14”事件中涉及的同型号、同批次产品已经在前一年全部进行了更换。这一举措无疑为飞机的安全飞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刻,我们不禁为机组的专业素养和航空业的积极应对措施点赞。此刻的图片都来源于调查报告,真实记录了这一事件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