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个3D人工眼球(有人植入3D人工眼球了吗)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中心在近视外科领域不断取得创新突破。近日,周行涛和王晓瑛团队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运用3D导航显微镜下的近视眼内镜ICL一步法植入术,标志着近视手术向更精准、更微创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小高来说,他的近视度数高达1100度,由于角膜等原因,适合进行眼内镜ICL手术而非角膜激光手术。在手术导航的精准引导下,周行涛教授熟练地将ICL晶体植入眼内睫状沟,其中关键步骤仅用了不到20秒。
与传统的手术方式不同,这次手术中医生不再依赖目镜,而是佩戴3D眼镜直视屏幕进行操作。这一创新技术看起来令人惊叹,但周行涛教授表示,它的本质是在诊疗上的精益求精。使用的3D显微镜能够显著减少光源强度,使患者在术中感到更舒适,并减少光损伤。
术中OCT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ICL晶体的拱高,这一拱高值以微米计,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周行涛教授表示,通过台上完成拱高监控,必要时可以立刻进行调整,无需下手术台检测后再上台,从而确保手术更加优质。
我国是近视高发国家,高度近视的防治尤为重要。ICL植入术作为高度近视矫正的主流手术之一,不同于近视激光手术,它不切削角膜,而是通过植入高分子“隐形眼镜片”到眼内合适位置来矫正视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屈光晶体手术领域一直处于创新发展的前沿。近年来,该医院不仅率先在国内开展EVO ICL手术,而且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报告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无粘弹剂技术、“一步法”技术、人工智能辅助预测拱高等。这些贡献为提升近视手术水平和持续改善手术安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专业眼科显微镜在眼科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升级可以突破传统光学极限,而导航技术则使散光矫正轴向更为精准。在此基础上,周行涛和王晓瑛团队在国产裸眼3D显示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作为亚太ICL教育培训基地,他们将继续以问题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为国内外医生同行和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技术,为推动眼科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