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让人不禁想起那位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
在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并建立蜀国。当那些有才能的大臣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禅无法支撑大局,最终导致蜀国在公元263年被魏国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帝曹奂封为“安乐公”,并迁居魏国京都许昌。他并没有感恩戴德,反而乐在其中,不思蜀国的昔日辉煌。
这个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而刘禅却欣然享受眼前的欢乐,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当司马昭嘲讽他是否思念蜀国时,刘禅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让人们形容他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这个典故也被用来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而刘禅的小名阿斗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
那么,“乐不思蜀”究竟指的是谁呢?没错,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刘禅。当他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在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似乎并没有太多思乡之情。当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念蜀国时,他的回答让人们震惊——“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不仅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无知和愚蠢,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无情和忘本。
“乐不思蜀”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形容刘禅的昏庸无能和忘本,更是提醒人们在取得成功后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和根本。而刘禅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让人深思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