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怎么读?司马懿怎么读书思考的
司马懿怎么读?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一下。我们要知道司马懿的字是什么,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事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一个枭雄,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司马懿的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个字就是“仲达”。这个字在古代是一个官职的名称,也就是说司马懿是一个文官。
一司马懿怎么读几声
1、司马懿拼音[sīmǎyì];2、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二懿怎么读
懿 【yì】 意为美好的(多指德行)。 懿 (形声。从壹,恣声。“壹”表示专一。本义:美好) 同本义[fine] 懿,美也。——《尔雅》 好是懿德。——《诗·大雅·庶民》 斯则前世之懿事。——《三国志·吴主传》 茂学懿文。——白居易《斐度中书舍人制》 以就懿德。——《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懿盛(因皇室宗亲而名位显盛);懿范(美好的风范。多用于赞扬妇女美德);懿明(德高智明);懿士(有美德的人) 大[great]。如:懿度(大度);懿伟(伟大) 深[deep]。如:懿筐(深筐) 懿德 yìdé [virtue]美德 林虑懿德,非礼不处。——《后汉书·钟浩传》 懿德高风,令人景仰 懿行 yìxíng [exemplaryconduct]善行 懿旨 yìzhǐ [empress'sorder]皇太后或皇后的诏令 黄门传懿旨曰:“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三国演义》
三司马懿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认为司马懿是与曹操一样的奸雄。是耶非耶,我没有能力和学问做出判断,只想借读罗慕士教授《三国演义》英译本的机会,回望一下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以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多些理解。
司马懿家世显赫,先人中出了不少大官,祖先更是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的高阳氏,也就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司马懿少年时就胸怀谋略,做事果断。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当了丞相,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是个管理学校和礼仪事务的文官,后来又当了侍郎、议郎和丞相主簿,还是个文官。谁料到这个文官后来不仅成为带兵的统帅,权倾天下,他的孙子司马炎还夺了曹氏的江山,成了西晋的开国皇帝。
【配图彭靖雯】
其实曹操早就注意到了司马懿的才干,但又觉得他有“狼顾相”,所以对他很是介意,曾提醒太子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所谓“狼顾”,就是回头看而身不转,就像狼一样,一边走路一边扭头观察(look back from time to time as a olf does -- be very nervous or suspicious 外研社《汉英大词典》)。曹操目光如炬,他一定是从司马懿的行事和为人看出了端倪,否则,也不会仅仅因“狼顾”而提防司马懿,普天下脖子转动灵活的人多了去了。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是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首秀。在这一回里,司马懿也低调出场,只简单交代了曹操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懿字仲达,河内温人,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自是文官大备,乃聚武将商议南征。我猜想,罗贯中是特意安排诸葛亮和司马懿亮相,为这一对老对手日后机变百出、斗智斗勇埋下伏笔。
小说中司马懿第一次展示谋略是在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罗慕士英译
After the conquest of the eastern Riverlands, Cao Cao's first secretary, Sima Yi, advanced a proposal: "Liu Bei has overthron Liu Zhang by deception and force; the people of Shu have yet to give him their true allegiance. Attack at once and they ill fall apart. Wise men kno the value of timely action. This is a unique opportunity." Cao Cao sighed and said, "As they say, 'Man never knos hen to s; that's the trouble. Once you have Longxi, next you ant Shu.'"
此时的司马懿已是丞相主簿,是曹操身边掌管文书的官员,罗慕士将主簿译为first secretary,还是很贴切的,只是看着有点儿像今天外交部的一秘。曹操发出了“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的感慨,这句话出自《后汉书》,其中包含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人心不足,另一个是得陇望蜀。人心不足在英语里也是一个常见的说法,如Man's ant knos no limit,Human ant has no limit,或如罗慕士所译Man never knos hen to s。
翻译“得陇望蜀”,不外乎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罗慕士的翻译属于直译Once you have Longxi, next you ant Shu。他担心英语读者因为没有背景知识而读不懂曹操这句话的意思,又专门做了一个两百多字的注释,可谓用心良苦。意译相对自由,如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ant,或者One suess breeds appetite for another,甚至也可以转译成Human ant has no limit,只要流畅自然,恰到好处即可。
曹操对司马懿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司马懿最大的特点就是精于计算和善于隐忍。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曹操和曹丕的阴影下度过的,谨小慎微,兢兢业业,直到曹丕去世,他才迎来了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三国演义》小说自九十四回至一百零四回,十个章节,基本上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这两个老对手,仿佛心有灵犀,既彼此钦佩,又相互戒惧。司马懿多次慨叹“孔明真有神出鬼没之计,吾不能及也!”“其谋略吾不如之!”诸葛亮也说“彼深知我也!”真是“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配图彭靖雯】
小说第一百零三回的描写,最能体现司马懿隐忍老辣的性格。司马懿坚守不出,意在拖垮蜀兵。孔明为激司马懿出战,给他写了一封信,又送去巾帼及妇人缟素之服。司马懿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罗慕士译文
Rage elled up inside Sima Yi as he finished the letter. But feigning a smile, he said, "So he takes me for a oman!" He took the gift and rearded the bearer ell; then he said,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Kongming: ho he eats and sleeps, ho taxing his duties are." The bearer ansered, "The prime minister rises early and orks late. He personally sees to any infraction punishable by more than tenty strokes. He eats no more than a fe pints of grain each day." Sima Yi turned to his manders and said, "Eating too little and orking too hard. Ho long can he last?"
ell up是“涌起”“涌出”的意思,如tears elled up in her eyes(她眼含热泪)。罗慕士用rage elled up inside Sima Yi来翻译“司马懿心中大怒”,要比Sima Yi as very angry或者Sima Yi as furious生动得多。
夙兴夜寐是个很老的成语,《诗经》中就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和“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的诗句,意思是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中国人自古勤劳,所以语言中用来形容勤劳的成语有很多,如夜以继日、披星戴月、夙夜在公、夙夜匪懈、宵衣旰食、宵旰忧勤、宵旰图治……翻译成英语好像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也没有什么文采了,大部分词典的翻译都是直译成rise early and sleep late,顶多再用hardorking或者diligent 进一步解释一下。
文言文最大的特色是简洁,司马懿向使者打听诸葛亮吃饭怎样、睡眠多少以及工作状态如何,罗贯中只用了一个问句“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罗慕士就必须得掰开才能翻译成英文"Tell me something about Kongming: ho he eats and sleeps, ho taxing his duties are."
“罚二十以上”意思是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而不是罚款二十元以上,故译为any infraction punishable by more than tenty strokes,十分恰当。“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能吃数升食物已经不算少了,可能是当年食物单一,且以粮食为主,没有足够的肉、蛋、奶和蔬菜,所以人们的食量都很大,诸葛亮吃“数升”算是少的了。估计罗慕士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升”换成了英语读者熟悉的计量单位pint。,让读者明白诸葛亮是操劳过度,吃的又少,就可以了,不必像我这样考虑太多。
司马懿听了使者的话,知道诸葛亮撑不了多久,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坚守不出的战略。使者回来报告了司马懿的话(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长叹一声“彼深知我也!”("He knos me ell!")
尽管小说中司马懿较诸葛亮总是略逊一筹,但历史的结论已经摆在那里,无论是空城计还是木牛流马,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诸葛亮胜在战术,将战争的艺术演绎到了极致,而司马懿胜在战略,着眼大局,静待天时。
历史就是这样的变幻莫测。三国争雄,风起云涌,那么多的铁血英雄,拼杀了一辈子,还是纷纷凋谢了,倒是司马懿笑到了。对于司马懿,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