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位大将_开国十位大将军简历
开国十位大将,其中有一位将军,他的名字叫李聚奎。李聚奎是湖南平江人,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在建国后,他历任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唯一一位没有军衔的开国上上将。
一、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分别是哪些人?
优质答案1
十大元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朱德
“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朱德总司令从军于清末,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率军上井冈山,其军事资历是中共内无人可及的。
朱德总司令身经百战,历尽艰险,功勋卓著,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 先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八路军总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总司令”在党内是朱德的代称,毛主席曾称他是“红司令”,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是人民对朱德总司令的最高评价。
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元帅,最为人称道、让人佩服的是身经百战、威武坦荡、谨慎果断、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显赫战功,以及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光明磊落、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铁骨铮铮硬汉子品格。
长征路上,领导战士渡湘江,二渡赤水河,后又征战遵义;抗日战争时期指挥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负责西北战场,并解放了西北。
新中国刚成立,他率领中华英雄儿女,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党和人民立下的赫赫战功,永远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
林彪
林彪元帅是20世纪中叶中国政坛上的一个风云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曾做过好事,也曾做过错事,还曾做过坏事,有功绩也有罪恶。他的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经历了由人到神,由神变鬼的可悲历程。
林帅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常胜将军”,十大元帅中他的战绩和指挥能力都堪称第一。北伐战争时期,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与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部队上井冈山;长征时期,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了威震中外的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指挥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后指挥宜沙、湘赣、衡宝、广东、广西、海南岛等战役,解放湘、鄂、粤、赣、桂5省。
毛主席“林彪是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在1949年以前,林彪对于中国革命是功大于过。”
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号称军神,军阀混战时期就已经是名震全国的川中名将。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
在抗日战争中,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数十架;利用围城打援之术,神头岭巧设伏兵,打潞城诱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在山西七亘村边疆两次设伏,使日军白白多送上百余条性命。
解放战争时期,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朱德总司令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贺龙
贺龙元帅是最富传奇的人物。以两把菜刀闹革命,建立一支工农武装队伍,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打出一片天地,南昌起义时已经有一军之众。贺龙元帅是革命元老,曾在过护国讨袁,护法运动屡立战功,在北伐中大败奉军,成为军长,后来领导了南昌起义,红军时期是红二方面军的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率师主力东渡黄河,挺进敌后,取得了雁门伏击战等胜利,指挥河间齐会战斗,陈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率领晋绥部队主力挥师北上,解放了晋中广大地区,并与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部队一起进行了绥远战役、晋北战役。
毛主席在“三湾改编”中为鼓励起义军曾举贺龙元帅事例,他说“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
陈毅
陈毅元帅是著名的“儒将”,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曾与朱德一起率南昌起义军转战闽粤赣湘边界,是湘南起义领导人,并同朱德率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陈帅一身代表着南方三年游击战、新四军、第三野战军三个派系,在军中的资历和地位非常高,一手壮大了华东解放军,其在党政军各方面堪称全才。陈帅在军队中威信极高,他总是能采纳部下的好建议,使部下人尽其才,部下有名将粟裕。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
朱德总司令写诗哀悼陈毅“一生为革命,盖棺方论定。重道又亲师,路线根端正。”
罗荣桓
罗荣桓元帅是中共军中的政工人才,从秋收起义一直为党军服务,领导山东全局,收复团结山东,建立共产党在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集团,拥有27万正规军;建立了中共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正规军人数占共产党军队的三分之一。之后配合林彪取得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罗帅在在军队政工、组织、动员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帅一贯维护和贯彻毛泽东思想,在党的建设、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政权工作、统一战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罗帅是唯一终身从事政治工作且军功卓著的元帅,代表着政工在军中的地位,是不可多得的军事政治双优的元帅!
对于罗荣桓元帅,毛主席曾经评价:"罗荣桓的品格,用十句话概括:无私利,不专断,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开,放得下。”还说“荣桓同志是个老实人,可又有很强的原则性,能顾全大局,一向对己严,待人宽。做政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干部。”
罗帅是唯一与毛主席一辈子共事的元帅,深受毛主席器重,在十大元帅里毛泽东与罗荣桓的关系是最亲密的,罗荣桓逝世后,毛主席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入眠。一天深夜,毛主席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主席唯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唯一悼念战友的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毛主席《七律·吊罗荣桓》
徐向前
徐向前元帅早在红军时期,就成为红四方面军的负责人之一。他的军事业绩最显著之处是曾指挥一度是红军中最强的红四方面军打赢了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等一次次战役;后渡汉水,攀乌道,越秦岭,战寒风,翻越人迹罕至的大巴山,直下通江县城,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连续发起三次进攻战役,即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粉碎敌人20余万人的六路围攻。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副师长,先后取得了凤凰山战斗、长生口伏击战、神头岭战斗、反六路围攻、响堂铺战斗和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中徐帅以少胜多打败阎锡山,特别在歼灭阎“闪击兵团”时表现了高超的指挥能力。
徐帅具有惊人的军事胆略和宏伟气魄,敢于和善于打大仗、硬仗、恶仗,具有超人的胆略,打歼灭战时“胃口”大得惊人,敢于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而且战役战斗的兵力也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攻击,步步出敌不意,以少胜多,以少歼多。
徐帅亲手栽培的名将是最多的,部下出过五大将、30多开国上将,红军两霸,许世友、韩先楚都是他手下出身。李先念、胡耀邦,陈锡联,徐海东,陈赓,王树声等都曾是他的部下,红四方面军8万雄师,猛将大都出自红四方面军。
聂荣臻
聂荣臻元帅一生既耿直又忠厚。不管是对人对事,都讲bai究党的原则,绝不搞人情du交易,绝不看风驶舵,绝不迎合势头。聂帅是华北野战军的代表,聂帅的主要贡献在于政治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从红军时期开始就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对中共军队建设和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抗战时期,与林彪共同指挥所部进行了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技攻关,组织全国大协作,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多种导弹和原子弹,不久又研制成功氢弹。
毛泽东曾风趣的评价聂荣臻“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里面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叶剑英
叶剑英元帅年轻时就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征讨桂系军阀,抗击陈炯明叛军,护卫孙中山脱险,参与创办黄埔军校,驰骋东征和北伐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的名将。后参加领导广州起义,拥护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参与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指挥,为红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叶帅数次于危急关头果断出手,力挽狂澜。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全力护卫孙中山转移,使北伐战争得以继续;南昌起义通知贺龙、叶挺,使南昌起义得以顺利实施;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及时向毛泽东报告,使张国焘阴谋破产;毛泽东逝世后,协助华国锋一举粉碎“四人帮”,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叶帅逝世时,中共中央的悼词称他“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更为人们传颂的,是毛泽东送给他的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素有“儒将”之称的叶帅,其过人之处大概是每临大事有静气,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果敢抉择,且谋虑缜密。
十大将军
1955年9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粟裕
粟裕大将是百战名将,向来被誉为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在近代的抗战史上是一位传奇的存在,他的战功在中国的名将史册中毫不逊色,他是我们的战神,百战百胜。
抗日时期,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车桥战役、南坎战役、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等战役,多次歼灭日伪军,拔除日伪据点。
解放战争时期,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发起开封战役、兖州战役、豫东战役中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济南战役,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后领军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围歼敌军主力立下了赫赫战功。
林彪与粟裕并称“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在解放战争中,两人的战绩最大、军功最盛,林彪元帅也对粟裕将军的战术非常推崇。粟裕将军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林帅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了两天两夜,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粟裕将军对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凭着他的赫赫战功,毛主席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主席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
毛主席“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刘伯承元帅“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陈毅元帅“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叶剑英元帅“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
徐海东
徐海东大将打仗最是勇猛,人送外号“徐老虎”,连桀骜不驯的许世友和韩先楚都佩服他。
在十大大将中,公认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功最大,但在红军时期,却是徐海东的功劳最大,打的仗也最多。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他驰骋疆场,组织指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数次战役和战斗,打败了数倍于我之敌,威震敌胆,被誉为虎将。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后,他为重建红二十五军,创造鄂豫陕根据地,领导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并把革命大本营奠基在大西北,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他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在战斗危急时刻,经常身先士卒,先后九次负伤。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日的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战功是林彪指挥的115师取得的,而徐海东将军正是115师344旅旅长。
国民党著名将领张学良,薛岳,卫立煌,陈诚,胡宗南,杨虎城等许多将领都是徐海东大将的手下败将。“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请求中共军队协助,张学良点名要徐海东镇守西安的南大门,授权他为南路总指挥,杨虎城将自己的警备旅的兵权全部委托给徐海东,“西安事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徐海东将军功不可没。
1935年,中央红军主力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毛主席为解决部队少穿温饱问题,向红15军团首长徐海东打欠条借2500元给中央,当时徐海东将军与毛主席素未谋面,而且指挥序列还不是中央红军的,徐海东接到毛泽东的信后,没有考虑,立即把供给部部长找来,说不是借,而是给中央红军五千大洋。复信说,红二十五军完全服从中央红军的领导。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拿到五千大洋和徐海东的信后,一块儿落泪。正是由于这样忠于主义、忠于信仰的人存在,中国革命才能胜利。这份深情厚谊,让毛主席一辈子都忘不了盛赞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徐海东将军到了抗日战争后期,因为伤病无法再指挥作战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都是在大连养伤度过的,没有参加解放战争。
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海东说自己没有参加解放战争,长期没有进行军事指挥,没有必要评军衔。毛主席直接指示“徐海东不但要评大将,而且大将里面要排第二,仅次于粟裕!”
毛主席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邓小平评价他“对党有一颗红心”。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黄克诚
黄克诚大将是十分特殊的一位大将,黄克诚将军的双眼高度近视,曾多次历险,但打起仗、办起事,心如明镜。
曾参加北伐战争,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
反围剿时,率部作为前卫开始长征,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并浴血奋战湘江南岸,顽强抗击数倍国民党军的轮番进攻,掩护中共中央和军委纵队渡江。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和遵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晋察冀边区反“八路围攻”、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温塘、张店、町店等战斗,为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并发动局部反攻,指挥高沟杨口战斗,使淮海、盐阜两块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胜利完成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指挥所部歼灭国民党收编的伪军警,相继占领四平、长春等大城市,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
黄克诚将军向中央建议恢复被取消的政治委员制度和进军东北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网开国大将黄克诚,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文武兼备,雄才大略;无私无畏,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克勤克俭;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历经坎坷,忠贞不渝。他在军内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倍受尊敬,连比他年长9岁的毛泽东主席也亲切地称他“黄老”。
陈赓
陈赓大将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在黄埔军校时是“黄埔三杰”之一,国民党黄埔系将领也对他敬重三分;他救过蒋介石、周恩来两位国共巨头,和鲁迅有过交往,宋庆龄曾经出手相救,在上海中央特种情报科深入虎穴,南昌起义、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法援越、抗美援朝常出奇兵制敌,建国后创立哈军工,为两弹事业开道呕心沥血......
在黄埔军校陈赓与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东征讨伐陈炯明时,蒋介石身陷重围,急得要“自杀成仁”,是陈赓把穿越火线蒋介石背了出来。
南昌起义后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在特科经历了惩处叛徒白鑫、营救“农运大王”彭湃、顾顺章叛变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陈赓将军一生中最为传奇的经历,但这些事件却从未出现在陈赓将军自己的文字中,更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在上海养伤期间,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讲述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斗争事迹。
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闻讯大喜,急忙令人将陈赓押到南昌,试图以师生之情劝降。一见面蒋介石就说“陈赓,你瘦了。”陈赓看看蒋介石,说“瘦吾貌而肥天下。校长也瘦了。”蒋介石叹口气,说“国家如此,生灵涂炭,寝食难安啊!”陈赓又道“身为一党一国首领,校长瘦而天下更瘦,这是为何?”蒋介石对其诱降被拒,恼羞成怒,但也没有杀他,后来,在宋庆龄出面找蒋介石,当年黄埔同学熊绶春,黄维,胡宗南,宋希濂,胡琏联名上书,希望蒋介石可以放了陈赓,陈赓最终脱险。
抗战时期,他指挥的386旅被美国武官称为中国最好的旅,神头岭、长乐村、香城固伏击战,战绩辉煌,曾让日军专门出动2000多人的部队对其进行消灭,甚至他们还在战车上贴上了“专打386旅”的标示语。
解放战争中,率领二野四兵团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解放云南。
建国后,援越抗法,被胡志明被授权指挥越军,解放高平,并攻占七溪,大败法军。随后入朝鲜,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先后多次跨过鸭绿江指挥部队作战,在后期的志愿军坑道防御战中,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陈赓的一生比小说还精彩,并且他还是一位乐观幽默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有何险恶,他均笑嘻嘻、乐呵呵,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人称“军中幽默大师”,他的“纸条求婚”轰动中共五大。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堪称传奇。
谭政
谭政大将是大将中政工方面的代表,相当于其他上场指挥战斗的将领来说,他并没有单独一个人指挥过战役,他的工作重点是在政治方面,被称为政治大将,是党中从事政治最早的一位将军,而且能力十分厉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十二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中局常委等职。对党领导军队的政治水平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加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谭政大将是从事政治工作资历最深、时间最久的一位,从井冈山斗争到和平建设时期,每个历史阶段他都有独到的建树。
谭政“谈政”,这是对谭政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对当前党的政治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和启迪。--毛主席
萧劲光
萧劲光大将是海军司令。在所有元帅和大将中只有他在苏联进修过海军业务。军事生涯60年,海军司令30年。毛主席说:“萧劲光是终身海军司令。他在,海军司令不易人。”一锤定音,从此,他做了30年海军司令,是世界海军史上担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司令员,创造了世界海军史上的一个奇迹。
曾率部参加南昌、南京、鄂西等战役,率部参加赣州、漳州、水口、乐安宜黄、建黎泰等战役,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参加长征,指挥南满部队四保临江作战,率部打沈阳、围北平、越华北、渡长江、占武汉、进长沙,参与指挥衡宝战役等战役战斗。
毛主席曾评价他“萧劲光是潜龙在田,有大将风度,是大知识分子,是科班出身的第一个学军事的军事家。”
张云逸
张云逸大将是十大将军中资历最老的,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后历经南昌起义、百色起义、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组织动员上百万民工用小推车将数亿斤粮食和大量作战物资运往前线,保证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陈毅元帅曾评价张云逸说“云逸既是一个好主角,也是一个好配角。当主角时能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当配角时则主动配合,精诚合作。” “有大海容人之量,高山仰止之德”。
毛主席曾说过共产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毛主席称其“老成持重,威望颇高”。
罗瑞卿
罗瑞卿大将一生经历过数不清的危难,甚至几次危及生命,但每次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人称"不死将军"
在革命生涯中,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
毛主席罗瑞卿往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放心。天塌下来,有他顶着。
朱德总司令罗瑞卿是优秀干部,平时训练、战时指挥均能胜任愉快。
王树声
王树声大将于红四方面军有“神射手”之称。
早年参与领导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从黄麻起义时的一支十几人的小分队,到后来十万人之众的红四方面军。王树声将军参与了从创建到壮大的过程,后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他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王树声将军病重时,周总理带病看望他。
周总理“树声同志,我们了解你!你是党的一个好同志,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这是党对他的评价,人民对他的评价,既是高度的评价,也是恰如其分地、实事求是的评价。
“我不能算,不能算!”王树声摇着头,流下两行热泪。
周总理的这番话,对王树声来说,无疑是党对他的最高奖赏!
许光达
许光达大将是开国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具有黄埔军校和留苏经历。
许光达将军戎马一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见奇功,后来又成为新中国的装甲兵之父,在功成名就之后,许光达将军却把名利看得很淡薄,1955年当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时候,他几次提交报告要求降解,对此毛主席泽东这样评价他,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志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贤英明天下扬!
在革命生涯中,参加了南征作战、马良坪战斗、绥远战役、高家堡战役、榆林战役、沙家店战役、延清战役、宜川战役、澄郃战役、荔北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等。
毛主席许光达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周总理保卫延安的乌龙铺战役,许光达功不可没!
朱德总司令好一个娃娃连长许光达!
彭老总这个许光达,有点东西!
贺龙元帅许光达有大革命的经验,有内战的经验,有抗日战争的经验,有解放战争的经验,还有苏联红军的经验,应授予大将。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为新中国的建立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勋卓著,值得人们的尊敬。
优质答案2
中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分别是谁
十大元帅是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他们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9月27日,中央军委授予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10人大将军衔,后被人们称之为“十大大将”。
二、中国历史十大名将有哪些?霍去病可排第几?
优质答案1
NO1. 李广利
今河北定县人,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主要战绩有
公元前104年,以“贰师将军”身份率数万军前往大宛掠取汗血宝马,沿途与各国交战,结果未到大宛就因损失过多被迫返国,生还者十之一二,武帝怒,令驻敦煌;
公元前102年,再率6万兵攻大宛,破大宛,另立国君,取宝马归;
公元前99年,率3万军出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被围,突围后军队损失十之六七,导致李陵被俘;
公元前97年,率13万军攻击匈奴,与单于部交战十多日,无功而返;
公元前90年,率7万军出击匈奴,破左贤王部,归途中被单于击败,投降匈奴;
李广利在汉武帝一朝为将时间长,作战次数较多,名气也大,战绩实在没什么可以提的,其军事指挥才能应该说相当低,一般只有以众敌寡才有获胜可能,能这么久统帅军队主要还是裙带关系所致,比起其他名将实在是丢脸,鉴于其为将时间长,就给其列个排名;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名将辈出,除了上面说的还有很多,这里就只选名气较大,战功较高,影响较大,个人觉得武力最强的说了(那个除外,只是名气大而已)!
NO2. 冯奉世
今陕西长安人,祖籍山西上党;汉待后期名将;战功有
公元前71年,奉命出使西域,莎车国叛乱,其当机立断,用所带符节召集各国联合出兵,一举平叛,另立莎车国主,威镇西域;
公元前48年,率军平定今陕北地区归降胡人的叛乱;
公元前42年,奉命平定羌族叛乱,先在边境屯田,后会合援兵一举破羌,斩8千人;
冯奉世其人生活于汉后期,王朝实力已在下坡,并无能力发动大规模征战,最多就是在平定内部各种叛乱,所以即使有名将也很难体现出其价值,不过从其出使西域时果敢的表现不难发现其具备的较高军事才能;
NO3. 彭越
今山东金乡人,秦末汉初名将,其主要战功有
聚集本乡青年响应陈胜起义,之后收聚各地散兵上万人;
公元前206年,听从齐王田荣征召攻楚,大破楚军;
公元前205年,率3万人归附刘邦,攻下魏地十多城,被封为魏国相,辅佐魏王豹;
刘邦彭城占败,魏地尽失,彭越在黄河以北各地进行游记战;
公元前204年,在刘邦与项羽正面僵持之时,彭越在楚军后方袭占17城,断楚军粮道;
公元前202年,率军攻占楚地20多城,以粮食接济刘邦军队;同年冬,率军参加垓下之战;
彭越被称为中国游记战始祖,作为汉军将领,率军于敌后开展游记战,使项羽疲于应付,成为汉王朝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不过其军事才能比韩信等人相差确实较大,缺乏指挥大场面战斗的才能,故排名靠后
NO4. 赵充国
今甘肃天水人,汉代中期名将,主要战功有
公元前99年,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酒泉攻击匈奴右贤王,被匈奴大军包围,其带百人开道突围,身负20多处创伤;
公元前80年,率兵平定氐族叛乱;同年,击破匈奴进犯,斩九千人;
公元前72年,匈奴进攻乌孙国,其率军3万驰援解围;此后率军于边境屯田,震慑匈奴;
公元前61年,以73岁高龄率军1万前往西域平定羌族叛乱,击破羌族军队,并力排众议,以屯田之策彻底解决羌族问题;
赵充国历经武、昭、宣三朝,名满天下,受到汉宣帝极高重视,其一生作战军事谋略与政治智慧并重,使得当时汉朝边境民族问题能够得到圆满妥善解决,这点是其他武将所不具备的才能;
NO5. 李陵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今陕西茂陵,汉代名将李广之孙;李陵一生争议极大,相信说他武力高也会有异议,毕竟其一生并未统帅参与过较大规模战役,一战即被俘,终生无作为;拨开其被俘虏的表象,可以发现其在唯一的一次正式战斗中确实表现出来相当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李陵率本部5000骑兵与单于主力3万遭遇,应敌有序,击败敌军,杀数千人,单于又急调8万骑兵围击,李陵军且战且退,在此后十数日里连续击退敌军,杀上万人,其间单于数次有退兵之意;后来由于无援兵接应,箭矢用尽,且有叛变军士告密等原因,李陵军最终损失殆尽,李陵率数十人突围不成被俘,投降匈奴,但终生不为匈奴出任何力;
李陵以5千人抵抗敌军十多万,并始终不露败像,苦于无援兵最终兵败,其表现出来的武力已经超出其他人多矣,可惜没有继续显露的机会;
NO6. 周亚夫
今江苏沛县人,汉代名将,其见史书记载的战功很少,基本就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一战;这一战已经充分表现了其军事才华的高超;其治军严谨,在文、景两朝均有盛名,所以当诸侯王叛乱时其理所成为朝廷平叛第一人选;而其则临危不乱,从形势判断、出兵路线、进军战略等方面都作到了算无遗策,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这场几乎颠覆整个汉王朝的动乱,虽然之后脱离军界,一战而天下闻名,武力毋庸置疑;
NO7. 李广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今陕西茂陵,汉代名将,号“飞将军”,其战功有
公元前166年,以良家子身份参军抗击匈奴,斩敌众多,升郎中;
公元前154年,随太尉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在昌邑城勇夺敌军帅旗;但之后接受梁王印信,是其一生不得志的开端;
此后十多年间,李广是汉朝在长城一线抵抗匈奴进攻的主将,曾先后任上谷、上郡、陇西、北地、云中、代郡、雁门、右北平等地太守,善打硬仗之名传于天下;
公元前123年,随卫青出击匈奴,全军皆有战功,惟李广后军无功而返;
公元前121年,率4千骑兵配合张骞部攻击匈奴,被匈奴4万兵围困,奋战两日,兵马损失殆尽,但坚守至援军到,功过相抵;
公元前119年,以70多岁年龄随卫青出击匈奴,因卫青私心而被派至侧路,在大漠中迷路而耽误进军时间,在卫青逼问下自杀;
李广是生不逢时的典型代表,其政治觉悟低、心胸较狭窄也是其不得志的原因之一;其一生作战达70多次,虽说有胜有负,每次战斗其指挥并无失策之处,失败多为兵力对比过于悬殊所致;其与匈奴作战很多时候运气太差,这点与霍去病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其擅长硬仗,武力之强却是得到包括敌人在内的天下人的认可
NO8. 卫青
今山西临汾人,汉王朝平定匈奴战役的主要统帅之一,战功有
公元前130年,汉四路出击匈奴,卫青为四路之一,率兵1万,至匈奴龙城,斩敌数百,为四路中唯一获胜者;
公元前128年,率3万兵出雁门击匈奴,斩敌数千;
公元前127年,以车骑将军身份率军收复河套以南地区,置朔方、五原郡;
公元前124年,率3万骑兵大破匈奴右贤王部,俘15000人,拜为大将军;
公元前119年,与外甥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进攻漠北,与匈奴单于主力会战,一战破单于大军,从此解除匈奴威胁;
卫青一生共7次与匈奴作战,是汉武帝攻破匈奴的实际统帅,虽说其每次的战果并不如其外甥霍去病显赫,却也从无败绩,其生性稳重,不轻易冒进是其成功的根本之一;不过一战中对待部下李广的态度备受批评;
NO9. 霍去病
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攻击匈奴战役中的第一猛将;主要战功有
公元前123年,随其舅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斩获2000人,俘虏单于叔父,封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春,以骠骑将军身份率1万骑兵出征河西,六天转战五国、一千多里,斩获9000人,但自身也伤亡7000左右;
公元前121年夏,出征河西,孤军深入祁连山,斩敌三万,平定河西,匈奴退至大漠以北;
公元前119年,与卫青各领骑兵五万进击漠北,行军两千里,大破匈奴左贤王军,斩敌七万,封狼居胥,至翰海(今贝加尔湖)而归;此战基本解决匈奴对内地的威胁;
霍去病从军为将不过6年,其间作战不过6次,且多数为以少胜多,全部取得辉煌胜利,虽说其军队装备好于其他汉军,甚至作战时有些运气成分,其果敢的决断和敏锐的战斗感觉才是其成功的根本;可惜军事才能很高,治军及待人方面并不成熟;
NO10. 韩信
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第一大武将,汉初三杰之一,排名第一没什么异议吧;韩信一生主要战功有
公元前206年八月,在汉中任汉军大将,率汉军暗度陈仓,击败三秦军,平定关中;
公元前205年,率军攻魏,破魏都,俘虏魏王;同年九月,攻破代国;
公元前204年,率军在河北以少胜多大破赵军,俘虏赵王;派人游说燕王降汉;
公元前203年,率军在山东破齐楚联军,平定齐地;
公元前202年,以汉军统帅身份率40万汉军与项羽决战,围其于垓下,后项羽身死,天下定;
韩信的军事谋略自古到今
备受景仰;其为将不过四年,却战无不胜,立天下奇功,不论军队数量多少皆可一战,武力之强无庸置疑;只是政治敏感度较差,犹豫不决最终导致身死
优质答案2
中国历史将星璀璨,很多军事天才出没其间,对于名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我只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自己心中的十大名将。只谈论中国古代的名将,所以近现代史上名将不计算在内,不然我一定会将毛主席排第一。
第一名李世民。李世民不到二十岁就跟随李渊泾阳起兵,而后先平定薛仁杲,而后东初逐步统一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虎牢关一战更是以4000人打败窦建德的10万人,一举平定了当时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李世民用兵善于把我地形、人心、形势等因素,在历史上善于采用奇兵出其不意最终取得胜利。
第二名韩信。韩信被称为兵仙,在没有任何统兵经历的情况直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明修暗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关中,而后灭亡魏国,赵国,韩国,齐国,从战略上完成对项羽的包围,十面埋伏打败项羽。韩信背水一战以两万人打败20万,运用兵法上的过半而击,一举歼灭龙且的二十万大军。韩信打仗善于利用谋略,是谋战派的代表。
第三名刘秀。刘秀作为东汉开国皇帝,有着位面之子的说法,在决定绿林起义军命运的战争中,用数千人打败王莽的40万大军,一举奠定了天下大势。而后只身闯荡河北,最终建立东汉王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东汉最厉害的军事将领就是刘秀,可惜他的对手也不咋地,所以只能排到第三。
第四名白起。白起是战国第一将,一身攻伐无数,基本没有失败的战绩,先后斩杀敌人达一百万以上,彻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古往今来论打歼灭战,白起当属第一人。
第五名李靖。李靖是古往今来军事集大成者,其作战,统兵等都有研究,是正真的军人。与李世民处于同一时代,在李世民平定黄河流域时,李靖也平定了长江流域,并且在唐朝建立以后打败突厥,平定青海,打下唐朝一半以上的领土。李靖用兵善用正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第六名朱元璋。朱元璋和刘秀一样,即是帝王,也是出色的军事将领。朱元璋起家全靠一个碗,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发展壮大,西败陈友谅于洞庭湖,后灭张士诚,北上两元朝赶出中原。虽然前线将领有徐达等人统帅,朱元璋都有很明确的战争规划。毛主席都称赞他是所有君王中第二会打仗的人。
第七名项羽。项羽是一位军事天才,在军事上有多次创举,巨鹿之战以3万打败20万,彭城之战,以3万打败60万,都是以少胜多的典型。可惜其战略规划不行,以至于被韩信战略包围。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以及长途奔袭的策略都是很高明的军事策略。
第八名曹操。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本来底盘比较小,而且是四战之地。他东征西讨最终统一北方。可惜最终赤壁之战失败,不能统一全国,那也是曹操骄傲的个性所致。
第九名吴起、岳飞。他们两个都是局部战局中很厉害的人,而且治军一流。吴起的魏武卒让魏国称雄五十年,而吴起也是大小47战,无一败绩,岳飞训练的岳家军也是不可撼动,岳飞北伐硕果累累。此二人都是局部战局,不能和全面决战相比。
第十名卫青,霍去病。卫青霍去病并称为帝国双壁,其中卫青对战匈奴六战六捷,彻底奠定了汉朝的主动地位,霍去病也是多次以战养战打的匈奴北迁。论军事能力和战略意义,我觉得卫青更厉害,因为卫青每次对战都是匈奴主力,而霍去病是攻伐不论男女老幼,所以战功也比较多。
实际上排名卫青霍去病都排不到前十,只不过是问题有提到,所以把他们加上去。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战国四将的王翦李牧,建立宋朝的赵匡胤,中兴唐朝的郭子仪等等,他们的军事能力也都不低于霍去病。而霍去病是同龄人中唯二的军事天才将领,第一是李世民,第二就是霍去病。
还有更多出色的将领,比如蒙古的成吉思汗,他已经是世界级的,所以没有必要比,若是比最少前三。还有陈庆之虽然千军万马避白袍,最终也是抵抗不了山洪,值得身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