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跳江?屈原跳河的江是什么江
屈原为什么跳江了,我们不得而知,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不求回报。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英雄,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舍己为人。他叫王近山,是开国上将。近山在红军时期,就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他带领部队打了很多胜仗,立下了赫赫战功。
一、屈原为什么要跳江?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扩展资料
屈原家世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那么他和楚国的关系,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
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匄。据屈原《九章·惜诵》诗句“忽忘身之贱贫”,可知当时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
屈原的故事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
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的疏远。
二、端午节到了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呢,心里面有怎样的一种难受?
优质答案1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在屈原跳江之后,相反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以及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吴越部落,当时的人们以“龙为”图腾,在端午节当天通过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方式举行图腾祭,在水面上祭祀龙神。
最为直接的证明便是在屈原的诗作《楚辞 涉江》中提到:“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他在诗中提到的舲船,便是端午节竞渡(赛龙舟)所用的船只。
而当屈原跳去汨罗江之后,人们也在端午节中加入了纪念他的一种环节,以缅怀他的爱国主义高尚品质。
那么,屈原为何会抱石投入汨罗江寻短见呢?
我认为,这是他对君主以及同僚产生的失望,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体现。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
屈原出生在战国中晚期,此时的楚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雄风,甚至屡次受到西方崛起的强国:秦国的欺凌。
其中最为耻辱的一次便是他们的国君楚怀王在武关议和时被秦国扣押并客死他乡。
这对于楚国是莫大的耻辱,对屈原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在楚怀王准备去议和时,屈原已经多次劝阻过他,但他的劝告换来的却是朝中小人的仇视,最终屈原本人因为此事遭到诬陷被革职流放到了湘南。
在流放湘南的日子中,屈原还是不忘他的国家,并且一直在等待国君的召用,,他最终等来的却是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这对屈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屈原报国的心愿也由此泯灭,最终他只得带着悲愤和无奈投入了汨罗江,以此言志,以殉国难。
或许深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经历到这种环境,从史书中和屈原的诗作中还是能够体会到他当时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惨遭小人诬陷的悲愤,以及山河破碎的绝望之情。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国殇》屈原
优质答案2
他太郁闷,合纵连横他带着楚国的军队去抗秦,几乎全军覆没,楚国上下悲咒之声不绝于耳,楚王听信谗言流放屈大夫于汩落江畔,空有一身爱国之志,遥望秦国虎狼之师,愤慨之情,忧郁之心难抑便投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