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墓地未解之谜(邓禹故里介绍)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3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邓禹墓地未解之谜》一文中提到,邓禹墓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西北20公里处的伊河南岸,这里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始祖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的诞生地。邓禹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关于伏羲文化的空白,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遗址已被列入入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今年5月,邓禹墓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我省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东汉开国功臣邓禹,西征惨败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是贻误了战机吗?

邓禹

 (东汉初年军事家)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

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谥号元侯.小编认为西征失败的原因有以下4点刘秀在河北称帝后,不到一年就向南攻取了重要城市洛阳,并把洛阳作为都城。此时刘秀只是占据了全国领土的很小一部分,在河南山东还有很多农民起义军,在平定周边的,向西攻取长安所在的关中,也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于是,刘秀派大将邓禹率两万精兵西征。

邓禹作为刘秀在长安太学上学时的老同学,在刘秀众将中和刘秀的关系最铁,也是最早投奔刘秀的人之一,深得信任,并且邓禹文韬武略都很厉害,是西征的不二人选。邓禹却辜负了刘秀和众将的期望,虽然在西征中一度占领了很多城池,收拢了几十万百姓,最终却功亏一篑,只带了几十人逃回洛阳。

邓禹西征为什么会失败?一是因为,邓禹在西征过程中曾经犯了很大的错误。邓禹军和赤眉军都在进攻长安的更始帝政权,赤眉军率先攻破长安,消灭了更始政权。邓禹不听刘秀的旨意,没有抓住赤眉军刚刚进入长安军纪败坏的时机进攻,而是等赤眉军主动撤出后,才进入长安。经过赤眉军的抢掠,长安已经没有粮食,百姓也已经不再拥护邓禹,等到赤眉军回来的时候,邓禹才和赤眉军展开硬碰硬的战斗,赤眉军人数达到几十万,邓禹根本不是对手。

二,西征需要打败盘踞长安的绿林军和赤眉军,邓禹只带两万精兵,显然不够。带更多的军队,后勤难以保障。所以西征军在路上,不但要吸收兵员,还要自筹额外的补给,更要抓住时机,击败赤眉军,这么艰巨的任务,让邓禹带两万人完成,显然困难巨大。

三,邓禹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不够。刘秀麾下能征善战的将领很多,邓禹并非中最能打的,甚至排不到前十。邓禹在西征过程中最多时,收拢的百姓、逃兵、官员等超过一百万,在最关键的打仗方面,遇到真正的对手赤眉军时连吃败仗,几乎全军覆没。

,西征失败的很大原因在于刘秀的顾虑。因为长安是西汉的都城,全国最大的城市,关中人口众多,占据关中足以称王,所以刘秀在选西征将领方面,看中了最不可能造反的邓禹,而不是派冯异、吴汉等猛将。邓禹是一个萧何一样的人才,出谋划策推荐人才方面很优秀,带兵方面略逊一筹。在刘秀心里,西征失败并不可怕,如果派出去的将领完美的取得关中,拥兵造反割据,那才是不可接受的。,这并不是说刘秀不希望西征取得胜利,而是希望邓禹能够听从指挥,并且超水平发挥创造奇迹取得胜利。从结果来看,邓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并没有完全听刘秀指挥,也没有创造奇迹。

邓禹西征虽然失败,但并不是没有一点效果,起码在西征的两年里,邓禹曾经打过很多胜仗,占领过长安,打出了刘秀军的声势,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赤眉军的虚实。最终,在赤眉军回山东老家的路上,刘秀亲自带兵数十万打败并且招降了赤眉军,扫平了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邓禹字仲华,是东汉开国名将,云台28将之首,一生为东汉征战无数,但唯独西征一战,堪称一生的败笔。造成他失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他贻误了战机,但其实背后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如此,那么导致了他失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我们得从邓禹和光武帝的的关系说起。

邓禹,南阳新野人。13岁时就能写诗诵文,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后来,他远赴长安求学,与光武帝刘秀成为了同窗,邓禹深深地为刘秀的人品所折服。

刘秀被光武帝派到河北去招安时,邓禹千里迢迢只身追到河北投奔。当时,刘秀问邓禹说“仲华你这么远来找我,是想要做官吗?”刘秀作为河北招安大使,有封官的权利。但邓禹说不是。刘秀又问道“那你为了什么呢?”

邓禹答道“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邓禹说“刘秀能够平定四海,而我跟随在您的身边,也能沾沾光名垂青史。”他还为刘秀制定了“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既定河北,复平关中。”的战略方征。如果说,以前的刘秀目标还不是那么明确,还在浑浑噩噩中摸爬滚打,那么邓禹的出现无疑是给刘秀送来了一盏明灯。从此以后,邓禹一直跟在刘秀的身边。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25年,刘秀称帝,拜邓禹为大司徒,封为梁候,食万户。此时,邓禹不过才24岁,真可谓是年少有为。

但正是这位具有雄才大略,为东汉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在刘秀最重要的西征之路上,却接连失败,险些坏了刘秀的大计。

刘秀称帝后,为了尽快统一全国,消灭赤眉军和更始政权,往西进军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长安(今西安)被兵家们称为四固之国,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物产丰富。汉高祖刘邦正是因为有了关中这个稳定的大后方,才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

作为汉高祖后世的刘秀,自然也明白关中的重要性。,他派出了自己最为信任的邓禹作为西征的大将军。此时的邓禹刚刚在山东打了几场大胜战,士气正旺,正是西征的不二人选。邓禹也信心满满,对于这一次攻打长安志在必得。

公元26年,即建武元年,邓禹率兵马一路向西进发。此时的长安城,在经历了更始汉军的蹂躏后,又被赤眉军洗劫一空,百姓苦不堪言。听说邓禹军纪严明,从不扰民,纷纷带着家人儿女来投奔。一时间,邓禹的人马从两万人,暴涨到近百万人。

一时间,邓禹的名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光武帝听说后也下旨嘉奖邓禹,说他做得极好!《后汉书》上明确记载“赤眉所过残贼,百姓不知所归。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号百万。

在这一片大好的形势下,邓禹手下的将领纷纷劝他赶紧攻打长安,但邓禹却认为现在还不是攻打长安的时候。他觉得,虽然他们现在的人多,能打战的人却很少,粮草物资也准备不足。而赤眉军刚刚得到长安,正是兵充粮足的时候,应该避其锋芒,等待适当的时机。

于是,邓禹在距离长安不远的上郡、北地、安定三个地方安营扎寨,并以此向周边的郡县发起进攻。邓禹的按兵不动,可急坏了远处的刘秀。刘秀连发诏书曰司徒,尧也。亡贼,桀也。长安吏人,遑遑无所依归。宜以时进讨,镇慰西京,系百姓之心。

刘秀这封诏书的意思是说“大司徒邓禹啊,你是一个像尧一样非常贤明的人,而赤眉军呢,是像夏桀一样暴虐的人。此时长安的百姓们人心遑遑,大家都盼着你去解救他们,正是进攻的好时机。大司徒应该把握时机,尽快攻打长安,以安抚民心呀!”

即使刘秀下了诏书,手下的将领们也屡次劝邓禹攻打长安,但邓禹就是不听劝阻,仍然按兵不动。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赤眉军在长安一定呆不久。

只是让邓禹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实施自己的计划时,他手下的将领发生了内斗,其中一名叫宗歆的将领杀死了另一名叫冯偣的将领,带领自己的部下叛变了,这下严重地削弱了邓禹军队的战斗力。

这一突发情况急坏了邓禹,情急之下,他开始准备进攻长安。但就在此时,因为城中缺粮,赤眉军放弃长安,往陇西(今甘肃)方向逃走。此时的邓禹终于等来了他认为合适的时机,他率部进入了长安城。

面对这不场不战而胜的战役,邓禹高兴坏了,他在城中大肆庆祝,并开始着手重新修缮被战火一次又一次洗礼的长安。这一次,又出现了让邓禹没想到的事,那就是赤眉军走到半路却发现,陇西根本就不像他们想像的有许多油水可捞,而是穷得叮铛响,于是赤眉军又折回来了。

走到半路折回来的赤眉军发现,长安城被邓禹占领了,于是开始攻打长安。邓禹不敌,被赤眉军赶出了长安。此时,远在洛阳的刘秀又一次给邓禹下了圣旨曰“赤眉无谷,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无得复妄进兵。”这道圣旨的意思是说,赤眉军已经没有粮食了,必定会从东边来,我已经在东边作好了安排。你赶快撤退吧。

可此时的邓禹已经急红了眼,一生从未如此惨败的他,又怎么甘心就这样失败呢?他抗旨不遵,指挥着已经饿得没有战斗力的汉军将士们,一次次向赤眉军发起进攻,却又一次次战败。

终于,在建武三年春,邓禹带着他身边剩下的24名战士,逃到了河南宜阳。这是邓禹一生中,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邓禹回到洛阳后,带着深深的愧疚向光武帝刘秀请罪,请求辞去大司徒和梁候的职位。但刘秀并没有批准他的请求,他只是收回了邓禹的大司徒印绶,而没有收回邓禹的梁候印绶。

对于邓禹这次西征失败的原因,后世也是众说纷坛。但笔者认为,邓禹失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好战争的时机,他在应该进攻的时候选择了固守,在应该撤退的时候却偏偏又选择了进攻。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从刘秀先后给邓禹的两道诏书里面就能看到,第一道诏书是在邓禹刚刚进入关中战场不久时,那时候百姓们因为受够了赤眉军的暴虐,纷纷投靠他的时候,正是民心所向之时。就像刘秀的圣旨里面所说的,此时长安的百姓对邓禹充满了期待,希望他能拯救他们脱离苦海。但邓禹却迟迟按兵不动,本来对邓禹和东汉充满期待的百姓们渐渐寒了心,人心不齐,结局自然不好。

刘秀给邓禹下的第二道诏书是在邓禹被赤眉军击败之时,此时刘秀说“赤眉军已经没有粮食了,他们必然向东逃走,我已经在这里做好了安排,你不用管了,撤退吧!”为什么刘秀会在此时让邓禹撤退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刘秀知道邓禹军中士气已经很低落了,战斗力已经丧失了。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赤眉军此时已经无路可逃,《孙子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此时的赤眉军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不得不拼死一战,邓禹被击败在所难免。

如果邓禹在刘秀下第一道圣旨时,能够听从指挥进攻长安,那么也许他早就已经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了。而如果邓禹在刘秀给他下第二道诏书时,听从刘秀的指挥,交战场交给已经在东边做好准备的友军,那么他就不会落得只剩下24骑狼狈而归的结局。

邓禹作为东汉的开国功臣,跟随刘秀东征西讨,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什么又会犯这些如此致命的错误呢?其实是因为邓禹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地位。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封候拜相是人们的最终理想。邓禹在24岁时就已经实现了这个人生终极理想。他在刚刚进入关中的战场时,又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户,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他迟迟按兵不动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可能就意味着他会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和地位。

所以,他选择稳扎稳打,迟迟不向长安发起攻击。殊不知,越害怕失去往往越容易失去。他的按兵不动,直接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

,邓禹在刘秀让他退兵时又迟迟不肯退兵的原因,也是因为害怕失去他现在所拥有的名望和地位。于是他在第一次被赤眉军被打败时,开始急功近利,忘了穷寇勿追这条铁律,落得西征的2万兵马几乎全军覆没的结局。

大家好,我是沉香,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成长。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都有谁,谁能排第一?

近代史上河南籍名将,首推彭雪枫,吉鸿昌、杨靖宇、吴焕先、高敬亭、叶成焕、陈锦秀、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王秉璋、张祖谅、侯镜如、王凌云、郑廷珍等。彭雪枫文武全才,军政并茂。吉鸿昌、杨靖宇、叶成焕、陈锦秀四位将军伟大的抗日牺牲精神,令人敬仰。

‘讲个故事给我听

1.管鲍之交

鲍叔牙在南阳,与管仲认识。通过彼此往来,鲍叔牙很快就认识到,管仲或许是个人才。这个时候的管仲,家境贫困,为人显得志大才疏,在别人眼中,不见得是什么好苗子。管仲跟着鲍叔牙干起来买卖,总会在钱财利润上面,要求分子及多一点。鲍叔牙不以为意。有人劝他,说这样太吃亏了。他说管仲家里困难,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即便管仲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还说错不在管仲,只不过是时机不成熟的缘故。经商不行,管仲从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有人告诉鲍叔牙,并且讽刺管仲为人怯懦,不是汉子。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说管仲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自然惜命。凡事孝为先,能够理解。从军不力,管仲当官。结果多次被国君驱逐。有人认为管仲不是当官的料,干不好那些贵人的事。鲍叔牙反而宽慰管仲,说这不过是他才能尚未发挥出来罢了,无须在意。鲍叔牙处处宽待管仲,或者是他慧眼识人,或者是他本身与人为善,无论如何,这些体谅,或多或少对管仲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大胆地设想一下,如果在管仲多次落魄,显得很差劲的时候,别人都说他不行的时候,鲍叔牙也说他不行,那么他还能够东山再起,最终成就齐国霸业吗?历史不允许假设,合理地设想一下,也不失为一种以史为镜的好方法。

2.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3.守仁格竹

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4.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5.东施效颦

春秋时代,越国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样样都惹人喜爱。西施略用淡妆,衣着朴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没有人不惊叹她的美貌。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女性美。当她从乡间走过的时候,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乡下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相貌一般,没有修养。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却一天到晚做着当美女的梦。今天穿这样的衣服,明天梳那样的发式,却仍然没有一个人说她漂亮。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青睐,回去以后,她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东施的矫揉造作使她样子更难看了。结果,乡间的富人看见东施的怪模样,马上把门紧紧关上;乡间的穷人看见东施走过来,马上拉着妻、带着孩子远远地躲开。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来走去的丑女人,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她为什么很美,而去简单模仿她的样子,结果反被人讥笑。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别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6.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个老人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匹良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这个老人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而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7.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8.小时了了, 大末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公元25年秋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义军。公元26年春天,长安断粮,樊崇领导的几十万赤眉军不得不向西转攻城邑,但遭到占据天水郡的隗嚣的阻击,只得又回到长安来。这时,长安已被刘秀部将邓禹占据。经过激战,赤眉军打败了邓禹,9月又重新占领长安。这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极端困难,不得已于12月引兵东进。刘秀一面派大将冯异率军西进,在华阴阻击赤眉军;一面在新安、宜阳屯驻重兵,截断赤眉军东归的道路。冯异率领西路军,在华阴、湖县一线,同赤眉军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军打败的邓禹,这时率部到达湖县,同冯异的部队会合。邓禹妄想取胜,派部将邓弘抢先进攻赤眉军,又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冯异亲率主力救援,在回溪又被赤眉军打得大败。邓禹只带着24骑逃回宜阳;冯异抛弃了战马,只带着几个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营寨。公元27年正月,赤眉军在崤底被冯异打败,遭到重大损失。剩下的起义军折向东南,不料在宜阳又陷入刘秀重兵的包围。赤眉军经过艰苦的战斗,始终不能突围。樊崇等人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其中有这样几句,“开始在回溪遭受挫折,在渑池一带获胜。这就是所谓在日出的东方吃了败仗,在日落的西边却得到了胜利。”(原文是“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来,人们引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这里失败了,在那边却得到了胜利。

10.四菜一汤

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的事情。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一天,他下旨宴请文武群臣,为皇后祝寿。臣子们非常高兴,以为又可以重温战争年代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的快乐时光呢!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宴会有些特别——第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一道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大赞每道菜的好处“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喜洋洋”;“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群臣听了,顿时恍然大悟。朱元璋又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11.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东汉人杨震是个颇得称赞的清官。他做过荆州刺史,后调任为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吏任内荐举的官员,听到杨震到来,晚上悄悄去拜访杨震,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王密送这样的重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荐举表示感谢,二是想通过贿赂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再多加关照。可是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又有谁能知道呢?杨震立即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12.情同朱张

东汉的时候,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晖,一个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晖很讲信义,两个人原来并不认识,后来有机会到太学里边做了同学,因而两个人才熟悉起来。虽然是老乡,但来往并不是很密切,也不是酒肉朋友,也不常一起游玩。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去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晖讲“我身体不好,今天我们俩的缘分到了,要各自回自己的家,我有一事相托。”当时朱晖听得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看着张堪问;“你要托我什么昵?”张堪就说“假如我有一天因病死去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当时他们身体都很好,朱晖也没把张堪说的话当回事,也没有做出什么承诺。他俩分手以后,果然张堪就英年早逝了,留下了妻子和儿子生活得非常的艰难,这个消息传到了原来也未必很密切朱晖的耳边。朱晖听到了以后就不断地给张堪的家里资助,年复一年的去关心他们。朱晖的儿子非常的不理解就问爸爸“您过去和张堪没有什么交往啊,并且也不是深交,您怎么对他的家人能如此的关心昵?”朱辉回答他的儿子说“是的,过去我和张堪不是很深交,来往也不是很密切,张堪在生前曾经将他的妻儿托付给我。他为什么托付给我,而不托付给别人昵?因为他信得过我,我怎么能够辜负这份信任昵。我当时没有说什么,其实我已经答应了,所以我要守信用,履行我对张堪的诺言。朱晖在家乡是一个扶贫济困非常有爱心的人,南阳太守早就仰慕朱晖的为人,为了褒扬朱晖就想让朱晖的儿子去当官。可是朱晖就把这个当官的位置想让给陈揖的儿子,就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的儿子才具有限得很,才华本事都不太多,如果您要是让他当官做的话,我看好像不适合。我向你推荐故人陈揖的儿子,他学习刻苦,非常守礼仪,是可造之才,我愿意把故友的儿子推荐给你,让他去当官,为民众去服务的机会。后来陈揖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晖的对他的信任,非常廉洁奉公,非常的勤奋踏实,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这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典故《情同朱张》的来历。

一共12个故事,谢谢采纳!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