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 高清
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的时候,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颗红色的星球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火星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裂缝,这些裂缝看起来非常密集,甚至有有些地方已经超过了100米。而且这些裂缝的深度也不一样,有些地方的裂缝深度可以达到几十米,甚至更深。有些地方的裂缝则只有几厘米,这这让人感到非常奇怪。
一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了吗
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祝融号在下降到火星表面的过程中就传回了火星表面的实时图像了。
二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不清晰
因为祝融号是在火星地表上拍摄的照片,所以照片并不是特别的清晰。
这是因为这个探测卫星,这个相机没有特别高的分辨率,而且我们国家的这个卫星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拍照,而是为了感应火星的一些地形,还有就是障碍。
也许我们国家在航空技术方面跟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国家本身起步较晚,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能够将这类技术做到这样的一个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我们国家的火星探测本来就是在六年前才开始成立这个项目的,而这背后也是无数个航天人的努力才得出来的回报。
三祝融号传回火星照片外国网友
中国国家航天局19日发布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和“祝融号”火星车的驶离坡道、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
图1前避障相机图像(图中着陆平台、坡道可见)
其中一张图片由火星车前避障相机拍摄,正对火星车前进方向。图中可见坡道机构展开正常;图像上部的两个伸杆为已经展开到位的次表层雷达;前进方向地形清晰。为获知火星车前进方向更大范围的地形信息,避障相机采用大广角镜头,在广角镜头畸变的影响下,远处地平线形成一条弧线。
图2导航相机图像(图中车体、定向天线可见)
另一张图片由导航相机拍摄,镜头指向火星车尾部。图中可见火星车太阳翼、天线展开正常到位;火星表面纹理清晰,地貌信息丰富。
5月15日,天问一号任务着陆巡视器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后,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信。5月17日,环绕器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进入中继通信轨道,为火星车建立稳定的中继通信链路,陆续传回图像数据。目前,火星车正在开展驶离着陆平台的准备工作,将择机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祝融号”自述这些天到底在忙啥?
这几天,“祝融号”到底在忙啥呢?我们来听一听它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祝融号”火星车。自从15日我着陆火星,地球上的小伙伴们就搬了小板凳,一直翘首期盼着看图。还着急地问,我到底在忙啥?
这不,今天我就奉上了着陆后拍的2张图,还超值加赠了两器(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分离时的视频,让大家一饱眼福。
环绕器的监视相机拍摄的着陆巡视器分离过程
为什么让大家等了这么久呢?
大家知道,火星与地球的最远距离约4亿公里,而无线电波是以光速传播,信号能量的衰减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是成正比的。
我配置了两种通信方式,一是直接与地球通信,二是通过天问一号环绕器中继,与地球通信。为什么能直接通信还需要中继呢?那是因为我现在距离地球约3.2亿公里,实在太远了,即使我扯着嗓子一直喊,地球也只能收到很少的数据,慢得不行,只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传回来。15日当天一着陆,我就直接向家人报告“我已着陆,感觉良好”,小伙伴们就开始为我欢呼了!
着陆后,我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拍了一些照片,也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分享。不过要是直接发回地球,即使是图1这样的照片,理论上也需要八个多小时。而且由于火星的自转,每天我能和地球直接通信的时间不到半个小时,所以就舍弃了直接向地球传输图像的功能。,我得等着环绕器的中继,他块头大,嗓门也大,向地球传输数据比我要快得多。
17日,环绕器进入中继轨道,我们俩先建立了通信联系。因为他环绕火星一圈是8.2小时,我们俩很多时候都是被火星这个大家伙挡着,所以我得抓紧在有中继的宝贵时间,先把一些自身状态的重要数据传回来,之后再传图像。
目前,我正在开展驶离着陆平台的准备工作。后续,我和环绕器将密切配合,不仅要拍下火星的风景,还要用我携带的6台科学载荷,对火星进行深入探测,把更多的科学数据传回来给科学家们研究,这可是比拍照更重要的事呀!
感谢大家的惦念。我在这边一切都好,想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