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有哪些?中国文化有哪些特征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31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中国文化有哪些?中国文化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文化的起源。在古代,人们认为世界是由天地构成的,所以他们认认为世界是由一个个星球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宇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样,而是由无数个星球组成的。,我们们不能单纯地认为地球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其他的星球存在。

一中国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我们因为什么读不懂国学

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国学时,肯定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各种不懂。可以回忆一下,都是哪些东西给我们带来疑惑呢?

第一关,古文看不懂;

第二关,大量内涵丰富的词,比如道,心,道德等等;

第三关,整体的体系性搞不清楚,都说《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经典,群经之首,真要问为什么,就很难讲清楚了;

第四关,修行和哲学体系的混合,中国哲学的心物一元,天人合一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再加上理论和实践更加隐晦的修行体系,特别是宋明理学之后大量佛学的引入,想彻底搞明白变得非常困难。大家最感兴趣的玄学和意识之谜的入口也隐藏在这里。

第五关,关于实修,这就更难了,听说是打坐,任你翻遍所有传统文化书籍经典、佛经,估计都很难找到怎么盘腿怎么操作的只言片语。为什么找不到,因为不知道去哪里找,怎么找,这背后其实是实修理论的缺失和隐没,这些理论有保存,禅宗保存最完整和系统,我们为什么不知道,也是后期文人胡乱讲“禅”和“公案”导致的。

二、我们为什么学习国学

既然国学那么难学,为什么我们还要学呢?是出于什么目的和需求?读者们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大多数人学习国学最终的目的,应该是第三个。寻找关于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或者说解决方案。除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外,紧要解决的还有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好好活着的问题!引用孔子和稻盛和夫的话来做进一步的表达。

稻盛和夫“因为没人开导你,你的父母也没有太大的能力,你只能自己苦苦摸索经验,试错成本太高,错一步就可能欠债。因为你一直在低头看路,忘记抬头看路,导致你看不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因为你的想法过于顽固,不会拐弯,就像个井底之蛙,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块。因为你看不懂趋势,也抓不住机会,空有一身的抱负,没机会让你去施展。说到底,你的大脑认知太低,想法,习惯,能力,全面落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

很显然,稻盛和夫和孔子都不是“小人”。

他们在讲什么?讲趋势,讲习惯,讲认知,讲学习,讲解决疑惑,讲少犯错误。孔子更是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也更谦虚,讲四十岁后没有疑惑,五十学习易经之后不犯大的过错,言外之意,五十岁了还是会犯一些小的错误,大的错误是不会犯了。

那么在这里我们大致可以确认两点

①我们在国学当中寻找解决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或者说解决方案,至少没找错方向,古代的圣人,现代的文化大咖都有提及。

②国学当中关于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应该不仅仅只是形而上的内容,至少也包含着,让你不犯大错误,提升认知,更懂规律趋势的内容。

为什么大家都到国学里面来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呢?也是有原因的!

社会科学不教,社会科学没有关于这个视角的内容,也并不直接提供指导个人行为以及策略的内容,这基本上是我们父母的事情。稻盛和夫一个现代人会说出那种话,也是这个原因。如果现代社会科学中有此类知识,稻盛和夫也不用绕那么大圈子到中国文化里面来找了。

那么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于绝大多数社会规律的研究和“成果”,并不向普罗大众“开放”,不提供普通人的应用“接口”。研究方法也极少站在大众的视角以帮助大众更好的生存为目标来进行研究,

西方哲学泰斗,据记载很多人行为怪异,有不少人还都疯了。而中国的“圣人”,大儒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基本上都是人生赢家。所以大家都到国学里面来找。所以大家在市面上学习国学时,总是有那么一丝丝“成功学”的影子在后面飘着,不用怀疑或者不好意思说,就是因为这些原因。

国学中为什么有解决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

这和国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有关,所以这也反映在其知识体系结构上。本文会带读者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搞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搞明白为什么国学内有解决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

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路径进入去寻找答案,比如有些朋友直奔主题,《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成功的大咖们留给子孙的东西应该有不少真东西吧?有些朋友学《易经》算命,都能预测了那什么都好解决了。或者修道,学佛,得道了,有感应了那也就成了。在学习过程肯定还是会碰上同样的问题,就是

关键点还是整个体系太隐晦造成的。本文

三、道,世界观,规律

一、一切的源头“道”

我们从“道”开始讲起。传统文化、国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中华民族所有理论的源头,这个词在传统经典当中无处不在,有非常多的意思,平时我们对于“道”的观感除了它很“神圣”之外,那就是有点“乱”。“乱”只是它的表象,实际上“道”不仅仅是一个多义词或者形而上的概念。“道”是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们所发展出来一个概念和理论体系。“道”的理论体系核心非常稳定,从它构建之初起就一直没有变过。

“道”的理论核心在《道德经》和《易经》当中,这里有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描述,即世界观;有关于这个世界的“存在”,“天”,“地”,“人”,“规律”(规律也是存在)的理解;有关于宇宙内这些主要存在它们关系的理解。这些内容是所有国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理论都以此为基础而展开。

二、“道”的世界观

先讲世界观,世界观也是规律,这个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传统文化、国学当中叫做“道”。那么这个根本规律,世界观在哪里?《道德经》《易经》里面。先用易经的“三易”来概括,简易、变易、不易。

一、简易,我们俗称的“大道至简”,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但大道至简的表意并不完整,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则是简单的,这个简单的规则运行起来之后就形成了我们这个世界。这是非常深刻的认知!

二、变易,我们这个世界根据简单的规则持续在变化。

三、不易,世界根据简单的规则运行之后,就会呈现出来不同的规律,这些规律是稳定的,不变的。

《易经》和《道德经》的“道”所描述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我们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于宇宙而生,独立而不改”,这个描述的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则,这个规则先于宇宙而生,是生成宇宙的规则,它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简易和不易。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是什么意思?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的基本规则持续运行而生成了这个宇宙,这是变易。

这个世界观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国学的世界观,中华民族的所有理论都构建在其之上,是不是不敢相信?(本文中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再引入现代科学来做比对现代物理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由不同的规律组合拼凑而成,而是由底层规律逐渐向上形成的,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现代物理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停地在寻找底层规律,逐渐统一各种理论。持续探索世界底层的物质组成和运行规律,完成那个大统一理论,这是历代物理学家的终极梦想,也是当今所有物理学家正在统一科学框架下,通力合作完成的“大项目”。

现代科学当前最接近“大统一”理论的理论,也是最能代表当今科学世界观的理论有两个,标准模型理论和“超弦”理论。标准模型理论是当前比较成熟的理论,“超弦”理论还没有成熟,未来非常有希望成为“大统一”理论的理论。它们虽然不同,它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既世界有那么一个最底层的结构(标准粒子或者弦),存在特定的运行规律(粒子间的作用力,弦的震动),底层结构在特有的运行规律下持续运行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这就是现代科学的世界观!

还要重点理解两个关键点,①规律是分层的;②现象和规律是一体的;拿苹果落地举例。现象和规律一体什么意思?规律不会单独地呈现,规律在现象当中。什么是规律分层?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苹果落地,我们发现了重力,然后牛顿推广到万有引力,现代再为四种相互作用。越底层的理论,能解释的现象也广泛,越接近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

一下①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底层结构,这个底层结构的构造是简单的;②底层结构在简单的运行规则下(基本作用力,弦震动)持续运行形成我们这个宇宙;③自下而上形成规律,规律是不变的;

我们把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和易经的世界观拿到一起看,它们是一致的,见上图。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科学性。

那么这个是巧合吗?不是,同样的我们可以去看西方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或者各种流派的内容,具体

世界运行的根本规律就是“道”。“道法自然”的“道”,“道法自然”是本来如是的意思,自生。宇宙都是由这个根本规律而生成出来的。所以它“不可说”,为什么?因为确实不知道这个根本规律是怎么来的。造物主设置的还是自然生成的。

现代科学的认知也是一样的,就算是我们发展出来了大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可以解释这个宇宙已知的所有现象,那么这个大统一理论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回答也是一样的,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这是“道法自然”,“不可说”的真正的,实际的含义。

三、世界观如何展开理论?

那么在此世界观之下,“道”的理论是如何展开的呢?

我们从刚才讨论完的世界观开始,“道”是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除此之外还记得上面说的两个关键点吗?规律分层,现象和规律一体。底层规律生成上层规律,那么上层规律也可以叫做“道”。

我们看《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里面“持而盈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都是在描述规律,那么这个规律从哪里来,底层规律中的变化规律(变易)。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再向上形成“持而盈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等规律,对应到现代是二八法则,中心极限定理等,这是规律分层。所以这里的规律也用“道”来表达,因为是由底层规律形成的。

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在现象当中,规律是不会直接呈现的,这里描述的规律都是从现象当中观察和到的。

可能还不好理解,我们转换一下,苹果落地,石头落地,是”地球重力“、是”万有引力“、是科学。看到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了?

规律分层万有引力(重力的下一层规律),地球重力(地球上的规律)。

规律和现象一体苹果落地,石头落地,地球重力和万有引力不会单独呈现。是不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再继续,有规律就有方法,除了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和方法也是统一的。所以《道德经》的表达方式是“因为金玉满堂和富贵不能长久保持,所以要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这是方法,“功成身退的道理”是方法也是“道”。这是规律和方法统一。

为什么要规律和方法统一,还是世界观,规律是固定的,不易。只有找到“相对不变”的规律,方法才是有效的。

然后我们进行推广,世界观是基本规律,那么对应的是不是也有基本的方法?有的,我们看《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就是应对世界基本规律的总的方法,时刻保持警觉,保持主观能动性,保持“平衡”和“安全”。因为世界在不停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不能懈怠,所以要尊重规律。

那么这背后是有价值观的,是什么?要在这个世界上安全的好好的活着。好像不够具体,可以随意做“恶”吗?不好解答。那么就再进一步,方法论就来了,就是《易经》---“道”理论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和工具。

四、易经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展开的

在理解了规律分层、现象和规律一体、规律和方法统一之后,我们来看易经的八卦系统。易经通过八卦系统来对世界进行模拟和推演,所以它必须符合世界观,①简单的底层结构;②持续运动;③规律分层;易经八卦系统它是一个模拟推演系统,也是研究工具,落地到应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规律和方法的统一,也就是每个“象”都有对应的“辞”。

易经的八卦系统是一个模拟系统,被设计用来推演这个宇宙的,那么它本身就必须要符合世界观。持续运动,规律分层,有简单的底层结构。

那么真实世界底层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不知道!那么在八卦系统中就干脆退到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最简单。阴阳,那么所有的结构都可以用这个来表达,计算机中使用二进制数表达所有的信息,原理是一样的。

阴阳有分别,阴“重”下降,阳“轻”上升,这是规则。然后阴阳组合出各种规律来表达我们现实当中隐藏在现象内的各种规律。下图就是一种组合表达方式

规律出现在不同的卦象(现象的抽象表达)中,我们再看

从观察的视角,事件(现象)的发生必须有主客,下面是主,上面是客。上面我们讲过在现实世界中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不会单独呈现,规律隐藏在各种现象之后。易经是一套模拟推演系统,那么反过来,易经用规律组合的象来代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这是规律和现象一体。

我们举例小过卦是一个卦象,我们看上面的图,它代表主稳定,客不稳定的那么一类事情或者现象。如果是AB两个公司之间的生意合作,以A公司的视角,A公司稳定,B公司不稳定,那么易经建议的策略就是做小事情,不要做大事情,A公司采用的策略应该是先不要有大的合作,做一些小合作。如果是男女恋爱,小王和小琳,以小王的视角,小王稳定小琳不稳定,那么策略也是接近的,先不要做重大的决定,先等等。有规律就有方法,这是规律和方法统一。

我们可以看到,易经八卦系统依据世界观规则构建,并且具备规律分层、现象规律一体、规律方法统一等特性。可以很好的模拟和表达我们这个世界。它是一个工具,通过变化的象的组合来表达现象和事件,可以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个人行为的策略。

备注八卦系统还有更多的规则和设置,鉴于篇幅和主题原因

整个易经的64卦系统通过各种象几乎穷举了我们可以遇见的所有现象和事件,先人们也根据这些象给我们留下了基本的应对策略。我们使用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组合参考。

这些策略完全站在我们个人的角度,并且遵循一个总的策略和价值观,就是《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什么要这么做?要遵循规律,尊重客观事实,人总要是要为自己考虑的,要平平安安的好好的在这个世间生存。这和西方经济学里面的 “理性经济人假设”(假设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利己的)的研究方法是类似的。

所以,儒家为什么总是强调“诚”,因为他们知道“规律”就是如此!要“自强不息”,要“适可而止”,要“厚德载物”。既然规律如此,那么我们就以规律为基础,去把事情做的更好。我们要去体会这里面“微妙”的逻辑。

儒家经典的基础很多

那么传统文化国学的知识体系就这些了吗?修行呢?心呢?心物一元呢?天人合一呢?要理解这些内容,我们就要理解一个关键的内容,意识!

四、宇宙四大、意识、修行

那么意识是什么?

是不是有一种突然踏空的感觉?

是不是习惯性的开始准备放弃理性,进入似是而非的所谓玄学?

是不是准备拿出量子力学?

是不是准备讲自己也不相信的段子“科学家爬上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山顶恭候多时了”敷衍了事?

不用那么狼狈,我们重新回到世界观,回到《道德经》。

一、宇宙四大

还是世界观!世界由底层根本规律逐渐向上形成上层规律,一直到产生现象。人也不例外!人也是这个宇宙的一部分! 也要遵循规律,由“道”而生---宇宙的根本规律生成的。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

我们继续看《道德经》,把第二十五章看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宇宙四大,这个宇宙最基本的“结构”,宇宙中最重要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对照世界观和世界观的基本规则来看宇宙“四大”和四大的关系

①“道”是自生,先天地生,这是“道法自然”。注意先天地生的含义,在宇宙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先天地生的根本规律,它自生,直白一点它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这个“唯一不变”要打引号,还是世界观,世界由底层规律持续变化生成。这里和佛学中的缘起性空的世界观是兼容的,为什么“空”,因为只要有缘起就是空的,变化而来的。(佛学的缘起性空还有更丰富的内涵)

②然后是“天法道”,“天”就是我们宇宙的虚空,它由“道”而生,也是宇宙运行规律所覆盖的范围,也就是整个宇宙的范围,宇宙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空。这也是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共识认知,虽然目前还无法证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这篇短文,《》。

③再“地法天”,地即是宇宙根本规律运行之后产生的所有存的基础,所谓“厚德载物”。从“虚空中”而生,注意世界观当中规律分层的概念。

④“人法地”,“人”由所有存在的基础而生,“人”是一种特殊存在,所以人“大”。

这里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不少人对此可能会有异议,因为和常规的解释有差异,以下我们再做一些分析

①第二十五章是一个世界观的描述,描述完基本的世界观和基本规律,紧接着描述世界的存在以及存在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描述方式。

②法什么意思,“法”可以是学习的意思,那么“道法自然”,“人法地”中的“法”解释成学习是可以说的通的,“道向自然学习(“道”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向地学习(厚德载物)”。要看语境,上面分别介绍了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的四大,然后再描述, “道”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向地学习(厚德载物)整体逻辑就不通顺了。人法地,同样人也可以“法天”,“法自然”,解释成“学习”太牵强了。

③根据上下文,前面描述了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的四大,那么这里描述的就是四大的关系。根据上下文“道”是先天地生的,自然形成的,所以“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本来如是”的意思。(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也是这么解释的,不过本文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南老不一样。)

④从“道法自然”宇宙根本规律出发,按照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规律现象一体的规则,人是一种特殊现象,那么按照顺序,人由地生,地由天生,天由道生,是合理自洽的。

一下,”四大“以及四大之间的关系。因为没有前人完全一样的提过,这里有

二、为什么“人”大

我们普通人的认知,人是很渺小的。也有反过来的认知,说人很伟大,读者们读到这里的时候稍微停顿思考一下。

那为什么《道德经》说“人”大呢?《道德经》中并没有给出论证和解释。

在局部的尺度,物质是从有序走向无序的,“生命”是例外,只要有生命存在,我们就能看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现象。“人”又是地球上最”聪明“的生命,“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有序变化目前还在持续加速当中,薛定谔曾说“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那么那“人” 大不大,相对于宇宙万物是不是确实很“特殊”?

我们再看最近很热的诺奖,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基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逐步在完善,之前分别关闭了定域性漏洞和探测效率漏洞等,但在这些实验中,使用的是物理方式产生的随机数,而这部分随机数可能受到隐变量控制而不能作为真正的随机性

三、意识的特征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段描述了“意识”入“道”的过程和逻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行”,什么是修行,我们稍后再讲,我们先来看“意识”的特征和作用。

①意识在哪里?“人”身上就有意识,宇宙四大,“人”是一种特殊存在,有意识。

②“人”因为有“意识”而特殊,“意识”为什么“特殊”?“意识”可以观察,可以发现规律,只有“意识”可以反过来发现规律。所以有“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通俗的解释。

四、中华民族更进一步的“认知”,真正“玄学”的起点

“意识”产生于哪里?现代科学对于“意识”的认知,目前并没有确认意识产生于哪一层。当前主流的认知,意识可能是一种量子现象,那么就应该是产生于微观量子层或者之下。《道德经》,“道”的理论认为,“意识”产生于宇宙的根本规律,为什么?

我们看《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这里描述了一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静下来,然后意识通过现象在观察规律,发现规律,然后逐渐的向下“退回”到“道”---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进而“没身不殆”。身体灭去,意识不灭。

怎么理解?一定要注意世界观!在“道”的体系内,永远不要脱离世界观去思考问题!意识也是宇宙的产物,由“道”而生,所以意识的源头---意识的根在宇宙的“根本规律”,那么从意识的源头这个视角看出来,就可以有一个推论,既然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永恒的,那么即使我们的身体灭去了,意识的根也是不灭的。

在此处“道”的理论和现代科学的认知开始出现差异,现代科学当前并没有确认“意识”产生于哪一层。“道”认为,“意识”产生于宇宙的根本规律,“意识”的观察能力由宇宙的根本规律而生,所以即使身体灭去,“意识”也不灭,所以“道乃久,没身不殆”。以上认知,或者说结论,

我们并不能由此而认为“道”,认为意识产生于宇宙的根本规律就不科学。只是目前很难证明,就像超弦理论。

为什么说这是“真正的玄学”。是相对于大量人为原因造成的“玄学”而言。比如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滥用“三世因果”概念;滥用、错用、神秘化,随意简化 “心”、“体”、“道”等传统文化核心概念所造成的受众大量误解的情况。祖先留下的智慧遗产我们应该要尊重。

五、什么是修行,怎么理解

以此为基础,我们继续深入,“意识”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那么意识也遵循这个宇宙基本的规则,意识也是规律,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并且意识有特殊的能力---观察和发现规律。那么我们可以确认关于意识的以下两种说法的“科学性”

①从宏观层面整个人类来讲,我们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发展科技,持续的探索宇宙,直到发现根本规律,这是科学探索的方向。

②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人有“意识”,意识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有自身的规律,遵循规律分层的原则,并且意识有观察和发现规律的特殊功能,所以“意识”观察“意识”自身,就可以发现规律,孔子《论语》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意、必、固、我”,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五毒都是意识规律;那么再进一步既然意识可以发现意识规律,那么自然也可以规避这些意识规律,进而发现更深层的规律,那么这个逐渐向下的过程就称为“修行”,一种净化自我的行为。这和科学并不冲突。只要不更进一步,以“道乃久,没身不殆”为基础讨论“永生”问题。

目前人类的意识规律研究,佛学中唯识学最为精密,佛学世界观虽然和道的世界观有差异,基本上可以兼容,所以唯识学中,意识规律也遵循,规律分层,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等原则。

如果我们使用“意识”产生于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道”的超前的认知,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和推论。那么从目前的科学共识认知来看,这一部分就属于“玄学”了,怎么去理解?

“人/意识”可以“入道”,“入道”之后就可以获得“不朽”。为什么?因为,意识产生于宇宙的根本规律,那么就可以认为“意识”的根和宇宙是一体的,我们的“意识”和宇宙是一体的。那么即使我们的身体灭去,从意识的根这个视角看出来,它并没有灭去,所以这是修行的终极目标,通过回到意识的根,宇宙的根本规律,宇宙的“体”(这里就要涉及到“体”的概念了,下文会详细介绍),为什么能回去,因为意识有观察和发现规律的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在意识的根,宇宙的根本规律上产生的。

通过回到意识的根,宇宙的“体”,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从“体”再“看”出来,那么世间的一切“规律”就都能“看”清楚了。这就是所谓“得道”,“入道”,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因为我们意识的根是宇宙根本规律产生的,它一直都存在,所以也就有所谓的“本自具足”,人人都有,每个意识都有,也就有所谓的众生皆可通过修行得“道”,或者“成佛”。这也就是本文说的“真正的玄学”。

也是我们常说的“心物一元”的逻辑,产生意识的规律和产生物质的规律是一样的,都是“道”---世界底层的运行规律。这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当中经常见到的关于永恒和一切的源头那种表达方式背后的逻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中华民族为什么能融合佛学,在于两个体系对于“本体”理解的兼容性,它们的世界观是兼容的,只不过佛学的世界观更宏大。那么什么是“本体”?下一章我们来揭示这个整体的理论结构。

五、本体,出世和入世

一、“道”的理论核心是一种“本体论”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大概可以看到“道”的核心理论结构,借用现代的哲学理论分类,“道”的理论核心是一种“本体论”,一种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道”的理论核心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出来的理论。稳定、完整、自洽而优美,从它构建之初起,就一直没有变过。传统文化国学的所有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以上我们借用本体论的概念做了一个理论类型描述,实际上“体”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国学当中非常传统的哲学概念。中国人讲“体”的时候,本体论这个西方哲学名词还没发明出来,那么什么是“体”?

二、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核心概念,“体”、“宇宙本体”

我们再回到世界观,我们用现代物理学的世界观和“道”的世界观分别来下定义,都是一个意思

现代物理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有底层的结构和底层的运作方式,基本粒子或者弦或者别的什么,那么这个底层的结构在整体上是一致的,这个整体遵循着统一的基本力或者运动方式持续运动产生宇宙,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体”,宇宙的本体。

“道”的世界观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简单的规律“道”,持续运行而生成的。“道”先天地生,那么这个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的整体就是“体”,宇宙的本体,也就是《道德经》中说的“可以为天地母”的“天地母”,天地母是什么?宇宙的本体。

传统文化当中,“体”和“用”是一个整体概念,那什么是 “体”和“用”?注意,不要忘了之前反复讲的世界观,我们从体开始

  • “体”是宇宙本体,“用”就是宇宙本体根据规律在运行,这是最底层最基础的解释。然后我们再逐层推进。
  • 宇宙本体运转产生所有的存在,“意识”,“物质”,“上层规律”,这些都可以叫做宇宙本体的用,宇宙本体的角度,宇宙本体“发用”。
  • “意识”也是宇宙本体的产物,“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那么“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体在“发用”。
  • 意识的“根”就是本体,意识有观察的能力,这个能力由体产生,那么可以把意识的根认为是真正的“我”,所以有“道乃久,没身不殆”,所以我们可以“回到”本体“入道”。所以有“天人合一”,每个意识都由宇宙的体而生,根在宇宙本体,所以有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从成佛的说法,就是这个逻辑。
  • 我们人在观察也就是宇宙本体在观察。为什么我们观察到的都是人世间的俗事呢?方向问题,不能顺着现象的方向看,要逆着世界观的方向看,看什么?看规律,“观复”!我们研究自然规律也是这个方向!
  •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经常表达要朝内看,是什么逻辑?我们的意识也是宇宙本体的产物,意识也是规律,规律分层,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并且意识有观察的能力,可以发现规律,朝着宇宙本体的方向看,去观察发现“意识”的规律,朝内看,发现我们意识的规律,发现“贪嗔痴”,发现“意必固我”,都是这个逻辑。

有了“体”的概念,我们再来解释什么是修行。

意识是宇宙本体的产物,意识也遵循世界观,意识也有规律,规律分层。我们是人,有贪嗔痴,就是意识在我们人这一层的规律。意识有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那么“意识”朝着宇宙本体的方向观察,就能逐渐向下,一直观察到“根本规律”,就像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一样!我们朝内观察,逐渐发现穿透这些规律的过程就是修行。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使用“道”的认知,即意识由宇宙本体而生,我们就能更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更深层的含义,本文第四章,第五节内有讲过,这里不再复述。

三、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核心概念,“体”和“用”

上一节我们理解了“体”,“宇宙本体”,也知道“用”的意思,那么“用”怎么理解?还是世界观!

“体”是根本规律运行的主体,“宇宙本体”遵循根本规律运转从而产生宇宙,“体”遵循根本规律运行就叫做“用”,谁的用,宇宙本体的用,这个是根本的意思,也表达了“体”和“用”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里要特别注意,由于西方哲学哲学三定律中对立统一规律特别好用,而且在我国流传非常广泛,所以这里特别澄清,“体”和“用”绝对不是对立统一关系,绝对不是“体中有用,用中有体”,也不能相互转化。

“体”和“用”还有延展的含义,代表能力和应用,只来指代一种关系。比如邓亚萍的乒乓球能力整个可以看作“体”,运动员持续训练和积累比赛经验增强“体”,打球的时候临场发挥就是“体”的“用”。传统文化当中有一句话,叫做“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代表的就是这种关系。

对应的还有“能”和“所”的概念,这个主要用于和体相关的意识规律表达,意识能观察,并且一定存在所观察的客体和内容。代表主客的关系,又不可分。这是中国传统经典里面最常用也是最核心的哲学概念。

四、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核心概念,“心”和“心体”

实际我们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时,除了“道”之外,还可以看到很多的“心”,那么这些心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还是世界观,不过这里要引入意识,并且要使用到“道”的理论核心当中那个超前的认知,也就是前面说的,真正的玄学的起点,即意识由宇宙本体而生,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它的观察能力也是宇宙本体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推论,宇宙本体不仅产生整个宇宙,而且宇宙本体有观察的能力,我们人的意识和宇宙本体是一体的,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那么这个有观察能力的 宇宙本体就是“心体”。

那么无善无恶心之体,怎么理解?这个体就是上面描述“心体”,宇宙的一切都是由它而生,包括我们人的念头,思想都由它而生,所以它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意之动,怎么理解?“心体”起用,就产生意识,就有善恶了,意识也是宇宙的产物。

所以传统文化中的这个“心”,有三个意思,①心体;②意识活动,思想;③身体器官;

五、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核心概念,出世和入世

我们再来理解,传统文化当中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方向性概念,出世和入世。还是世界观!一定记住在这个宇宙当中,任何概念都不能忽略世界观!这是中国文化一体性的根本!源自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们的深邃洞察力!

我们回到世界观,①我们这个世界有一个底层结构,这个底层结构的构造是简单的;②底层结构在简单的运行规则下(基本作用力,弦震动)持续运行形成我们这个宇宙;③自下而上形成规律,规律是不变的;

那么这里会有一个方向,从底层规律逐渐向上,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上层规律到产生现象,规律不会单独呈现,规律和现象一体呈现出来。

为了帮助大家更直观的理解,这里

世界观轴正向描述这个宇宙的根本规律运转然后产生上层规律和世界。世界观轴逆向可以反映出来我们人类探索宇宙真相的方向和进度,通过现象探索背后的规律。

关于现象和规律研究的科学知识可以用世界观轴来表达,正向是应用,基于规律的预测和应用,逆向就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发现宇宙的根本规律,它指向宇宙的根本规律。

备注虽然当今科学宏观规律和微观规律目前还无法兼容,科学的认知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上面世界观的描述,当前科学微观规律和宏观规律无法兼容不是认知有问题,而是理论有问题,所以当今物理学家也一直致力于寻找那个底层规律,寻找弥合这种不兼容性的理论,大统一理论,也是晚年的爱因斯坦和现代众多物理学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科学的内容,前面我们讲过传统文化国学中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是一致的,对于这两个方向,传统文化也有对应的概念和专有名词

正向由根本规律到现象,这个是入世,进入到这个世间/世界的方向。这个方向上的规律和方法,叫做世间法。例如“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更系统的就是易经,有一套模拟体系来研究世间规律和变化,还有对应的策略。那么在传统文化当中,以“道”(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为起点的世间规律的研究和理论在此方向上展开。

逆向由现象去发现背后的规律,直至发现根本规律,这是出世间,离开这个世间/世界的方向。叫做出世间。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里描述的就是逆向,由现象(万物并作)一直回到“道”(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

意识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意识有特殊的能力,就是发现规律的能力,这个宇宙的一切规律,归根结底都是“意识”发现的!这句话没毛病吧!

再进一步,意识是宇宙的产物,也遵循规律,意识有发现规律的能力,那么意识观察意识自身,就能发现意识的规律。“贪嗔痴”,“意必固我”都是先人通过观察发现的意识规律。这个我们称为修行,一种“净化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传统文化当中,修行相关的理论在这个方向上展开。

那么这个方向上的理论有什么作用呢?简单来讲有两个作用,①意识规律的研究其实就是人的研究,人的心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用于和人相关的社会规律的研究。②用于净化自身,更少意识规律和现象的干扰,比如不良情绪,不良思维习惯的克服可以提升人的心理状态和整体素质,也就是儒家说的变化气质。

以上这些和科学的认知都是不相违背的。

那么在这个方向上,如果我们继续深入,就会触碰到“道”的理论核心当中那个超前的认知,即意识由宇宙本体而生,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它的观察能力也是宇宙本体的功能,也就是《道德经》第十六章背后的意思。得“道”,“天人合一”,“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等概念都必须由此才能正确理解。这个认知和现代科学也不相违背,只不过它超越了现代科学的认知。

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意识也是宇宙的产物,也有规律,规律分层,现象和规律一体,我们意识当中所有的“相”(念头,概念)都是意识现象,有相就证明还没有到达底层,要一直穿透下去,直到观察到的根本规律,宇宙本体。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也是这个意思。

六、逆世界观轴上的价值观差异

由于中华文明融合了佛学,所以在逆世界观轴方向上的理论异常的复杂隐晦。根源是佛学的引入以及儒学吸收佛学之后在此方向上的再发展。

实际上

这个价值观差异在哪里?佛学世界观的表达是“缘起性空”,虽然它和“道”的世界观兼容,实际上它已经包含了价值观,即,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根本规律变化而来,只要有缘起就是“空”的(缘起性空的实际内涵还会更丰富)。因为“空”所以不是追求目标!对于世间的规律,讲的是三世因果,世间的一切物质山河大地都是“苦报”,意识以及内在更深层的是“惑业”,所以最终价值观,佛家是要跳出“六道轮回”,是要出世间的,而儒家和道家(注意,不是道教)是要入世的。了解这个价值观的差异会更助于我们理解和学习经典。通过下面引用的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佛学和“道”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

引用自惠空法师《禅宗看心》

引用自惠空法师《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有了价值观方向的概念,我们再来看就能看的更清楚了。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道儒和佛最终的价值取向。

宋明理学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儒们大量的研究和引入佛学理论,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发现佛学中有完整的逆世界观方向出世间法的详细理论和实践。佛学中有大量完整并且细致的方法理论可以指导“意识”发现并且穿透“意识规律”。这些内容可以弥补“道”的理论在此方向上的不足。这也使得儒学和世人慢慢的不重视世间法方向的发展,也开始打破孔子“不谈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等原则。慢慢的也偏离了孔子入世的理想和方向,对于理想的阐述可能比往圣更加“惊天动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不过在入世的方向上也最终没有看到实质的理论开展或者彰显。

所以在后世,我们再难看到类似《孙子兵法》这样的世间法的研究和深入,基本上止步于此。易经这个世间法的源头和核心方法论其发展和深化也逐渐停滞,慢慢被算命所遮蔽。现在是2023年1月,当前中国境内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卖鱼的平民高启强还在靠着《孙子兵法》来指导人生。因为更加系统中正的《易经》大家基本已经看不懂了,也不知道怎么使用。

这个变化和封建时代集权逐渐加强,限制世间法的发展有关系,自由研究世间规律,社会科学是不被允许的,也和民智不足以支撑有关。逆世界观方向的理论研究和流通明显要容易的多。世间法方向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相对来说要更加的艰难,而且没有市场,衣食无忧的士大夫们更关心精神方面的追求和升华,更

现代环境已经发生变化。鉴于文章主题原处不展开,

六、传统文化根据世界观两个方向展开的两大知识体系

一、传统文化理论在世界观的两个方向上展开理论体系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应该可以从理论结构上看到整个传统文化的体系性。传统文化的所有理论以“道”(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为起点,“道”的核心理论为基础,在出世间和入世间的两个方向上展开,明白这个,那么我们就能在整个理论层面搞明白传统文化的理论到底在说什么,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

两个方向不能独立来看,实际上很多经典和理论在这两个方向上都有涉及,上图就是儒家《大学》的核心“三纲八目”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到它实际是包含两个方向的内容。

根本经典《易经》和佛经例外,《易经》相对独立,专注于应用和世间法,佛学经典内容基本比较集中,以出世间法为主。实践理论和实践体系以禅宗最为详细完备,俗称宗门,其他佛学理论统称教理。

二、理解和拆解

为了让读者们对于前文讲过的知识体系结构有更深的体会,举一些例子,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是变化?【科学、世界观】

“道”是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变化是这个根本规律里面最重要的一项。底层规律形成上层规律,直到形成现象。那么这个现象背后永远都包含着运动,这个和我们现代的观察也是一致的。一块石头表面是静止的,下到量子层是在不停运动的。

什么是本自具足?【玄学、世界观推论、世界观逆向】

当前来说,这是“玄学”。

“道”的世界观,这个要使用到 “道”的理论核心当中那个超前的认知,即意识由宇宙本体而生,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它的观察能力也是宇宙本体的功能。

本自具足是一个推论,人有意识,那么人的意识的根在宇宙本体,宇宙本体产生宇宙万物,意识的观察能力由宇宙本体产生,那么意识的根不仅产生整个宇宙,同样也观察着整个宇宙。从意识的这个结构上来说,任何有意识的生物都是本自具足的。所以在佛学里面这个本自具足的对象是“众生”而不仅仅是人类,也不仅仅是有实体身体的生物。

大道至简【世界观】

世界观。规律分层,规律越往底层走越简单。

佛家五毒“贪嗔痴慢疑”【世界观逆向、意识规律】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世界观正向、社会规律】

其他内容,读者们自行思考和拆解,有疑问可以留言。

七、我们来寻找解决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吧

一、解决个人问题,学和修

有了关于整个传统文化国学知识体系的认知,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为什么国学当中有解决人生切要问题的答案了。

我们再把文章开头,关于人生切要的两个层次上的需求拿出来①具体生活指导方面的需求,待人接物的方法,如何更好在世间生存的方法,这些社会科学不教,基本上也没有,绝大多数父母也没有能力指导的人生切要问题;②解决人生更高层次疑惑的需求,寻找人生的意义,寻找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等的终极问题答案的需求。

我们先来看关于①的问题怎么解决

我们需要学习世间法,这很明确,世间的规律,学习易经,学习儒家经典。学习自然科学等等。它们主要集中在世界观轴正向方向上。

除此之外以“道”的观点,光学习规律,世间法是不够的。还要“修行”,然后知常(常知),才能不妄作,才不会犯错误、惹祸(凶)。

我们看《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是人,我们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群体,所以我们还要学习“意识规律”相关的知识,这就涉及到世界观轴逆向上的知识。这个轴上的知识就是“修行”的知识体系。通过修行我们可以穿透规避不好的意识规律(“贪嗔痴慢疑”,“意必固我”),能更好的观察发现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意识规律)

学习和修行在传统文化当中就叫做学修、叫知和行,在佛学中叫“闻思修”,必须配合才完整。所以这里的学修,“闻思修”,知和行并不完全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它和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结构有关。(修行相关内容本文附录一会有更详细指引)

我们再来看关于②的问题怎么解决

人生的意义?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有”和“无”,对吧。读者们读到这里稍微停顿不要看下文,回忆一下从前文了解到的内容,尝试自己先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道德经》中虽然有“没身不殆”,“意识不灭”的说法,对于来生并没有提及。孔子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未知生,焉知死”,那么我们先用传统的一世观点来理解。

那么人生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去选择,上限可以如孟子所言“舍身取义”,那么下限呢?在易经里面。易经完全站在我们个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策略,遵循基本的价值观,要平安的在这个世界好好活着。遵循基本策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随机应变,我们就能得到最合适的结果,也不用担心易经“阴”我们,因为它确实完整站在个人的角度,没有强迫我们要信仰谁。

那么可以为“恶”吗?这是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们最伟大的发现,这个世界本来的发展方向就是美好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所以圣人可以非常坦然的去面对,完全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替他们着想,教普通人如何好好生存。而不会担心普通人变得狡诈而无法管理,而对普通人遮蔽什么。这个自然的发展方向怎么理解,本文附录五会再做进一步的描述。

中华民族融入佛学之后,佛学带来了三世因果的概念和观察,为什么说是观察,这就是超前的认知,也算是玄学,通过修行成“佛”或者“阿罗汉”“菩萨”,那么这些“觉者”,通过他们的观察发现了三世因果的规律,记录下来。所以佛学的三世因果也是规律,一个超前的规律,那么遵循这个超前的规律,人生的意义,就不同了。人生最终的目标也很明确了,引用现代人稻盛和夫的一句话,“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提升心性,磨练灵魂。”。背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普通人可以把这个称为一种宗教信仰。

我们再来看,“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世界观来看,我们是爹妈生出来的,“我”就是这个肉体和意识的和合体。从“道”的普通的认知,“意识”和“肉体”都是宇宙本体而生,那么我们从“道”而来,最终回到“道”宇宙本体。这和目前的科学不相违背,只是视角不同而已。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使用“道”的理论核心当中那个超前的认知,也就是

“我是谁?” 我是这个肉体,我也是宇宙本体自身,也就是说,我就是“佛”。

“从哪里来?” 从宇宙本体的角度,宇宙启动的时候我们就在,我们不生不灭,所有人都是“我”。

“到哪里去?” 从宇宙本体的角度看,我们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从肉体的角度,我们不停的出生死亡。

为什么说,“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要自己去找,因为使用了以上那个超前的认知。要修行,要通过意识回到宇宙本体,以目前人类整体的认知来说这是玄学。

我们来

1)人生的意义?

有两大类答案,一类是一世因果,一类是三世因果。不管一世因果还是三世因果都不能为“恶”,三世因果作恶有恶报,所以不能为恶。一世因果也是不能为恶的,因为人类和这个世界的发展方向本来就是美好的,本文附录五会来阐述这个方向性问题。三世因果的答案要使用到佛学中的概念和认知,所以目前对于人类整体而言这是超前的认知,是玄学。

2)“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也有两大类答案,一类我们使用普通的认知,一类使用“道”中超前的认知。

八、结束,附录

一、关于修行的理论和实践

关于修行的定义,本文已经给出,从世界观而来,这里不再复述,读者们参考第四章第五节(未引入宇宙本体概念之前),第五章第二节(引入宇宙本体概念之后)。

讲修行就不能不讲修行的理论和传承。我们需要仔细分辨。

修行之所以和其他的知识不一样,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围绕着实践存在着多个层次的理论和实操内容。不好理解,我们拿乒乓球举例

1)乒乓球有比赛规则,有比赛的外在形式,这是一层。

2)乒乓球是体育运动,那么体育运动有基本运动理论,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等等。乒乓球的握拍,发球,旋转球,接球等标准动作的相关知识。这又是一层。

3)乒乓球在实战上还会有各种特殊的旋转球,发球技巧。这里最特殊的就是关于实战的指导,只有世界冠军才能培养出世界冠军,因为他们才有经验能判断出来弟子是否有足够的技巧,耐力,灵活度,心理素质,他们的这些能力是否足够支撑他们赢得比赛。哪里有缺陷,就要针对性的补哪里。

中国乒乓球队的传承大家应该也都如雷贯耳对吧,那么真正的传承在哪里?在赢得冠军碾压对手的实战经验上,还在中国队密不外传,几代人不断打磨的科学训练体系上。

好,那么理解了以上内容,对于修行的理论和传承我们应该就能正确理解了。

一定注意!修行属于精密并且困难的实践,特别是这个实践它在意识层面,这里面存在风险。所以在理论和传承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

实际情况可能还会再复杂一点,还是拿乒乓球举例,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拿世界冠军,冠军教练一年也就只能带数量有限的弟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潜力可以去拿世界冠军从而需要冠军教练亲自指导;一个教练先不说是不是冠军教练,他会不会打乒乓球我们可能都很难判断出来;所以一定要谨慎。

二、如何理解儒家

儒家是一个团体,准确来讲是一个ZZ团体,因为他们有明确的ZZ目标,有区别于普通人的行为规范,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那个时代这个很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以才会有儒家这个团体,希望通过一代一代人持续努力,去实现那个理想。我们再和同期的老子对比,他的态度很明确,不可为就不为,迫不得已留下了《道德经》。

了解这个,对照世界观轴,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理解孔子为什么反对“怪力乱神”,为什么说“不知生,焉知死”,因为不能“退”,不能从入世的方向上退下来。研究生死问题,不是儒家的责任,那是宗教的责任。儒家的方法论和修行体系是对于儒者完成他们使命的特殊要求,并不是对于普通民众的要求。儒家修身是为了完成使命,而不是成为学霸拿奖学金,也不是成为文化贵族。儒家需要致力于研究的是世间法,世间规律,为世人指引正确的方向。并且要身体力行,最终实现人间的太平,世界的大同。读儒家经典时必须要清楚这点才能正确理解。

知道了这个,再加上整个体系知识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分辨,就能真正体会到圣人的伟大,体会到更深层的规律,体会到巨大的历史必然性,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正确的打开前人留下的遗产。

篇幅和主题问题这里不展开,传统文化复兴势在必行也注定会泥沙俱下,期望那些糟粕不要也一起死灰复燃。

三、追寻人生终极目标是个人的事情,不要神圣化

文章中

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甚至诱人的高大上的目标背后都有具体的理论原理和逻辑。那么当我们被推送这些终极目标的时候,不要盲目迷信并且认同和跟随,一定要注意分辨。

我们人生的意义,我们要自己去追寻,如果跨越了现代科学的认知,也一定要保持理性去问问为什么以及这背后的原理。时刻记住,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终极目标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它与世间之事无关,所以稻盛和夫会关闭盛和塾,稻盛和夫是一位修为很高并且令人尊敬的长者。

四、关于《易经》失联的悬案,以“心”为体很难统摄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论

本文第五章,第四节我们有讲,“道”的宇宙本体如何转换成“心体”。那么经过这种切换和变换,也就来到了与佛学如来藏、唯识以“心”为“体”的世界观体系。前文我们讲过,佛学的价值观是出世间的,所以佛学的方法论主要研究的是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怎么跳?只能通过“意识”!为什么? 还是世界观!

所以佛家的如来藏体系以“心”为“体”,在意识层面展开了大量的方法和相关理论,用汉传佛法的说法,这些理论就称为教理,方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就叫做禅观理论和禅法。

这样在世界观轴上直接缺掉了 正向部分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至此整个华夏族群在入世的方向上 失去了直接的方向感和继续深入的依据和方法论,

以“心”为体,很难统摄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它的后果就是导致整个世间法体系失联,易经理论用“心体”“感应”为主来驱动,就一定会去到玄学,必然会丢失入世的能力,丢失指引方向的能力,丢失开启民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在的的现状。

五、自然的方向

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人类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有一个自然的方向。

什么是自然的方向?①我们人类整体上没有本质差异。②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整体上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是倾向于合作的。

自然的方向不好理解,举一个例子, 就比如人群当中有一类人,脑容量是普通人的5倍,他们的智商是普通人的20倍。那么这种情况下自然的方向就是整个群体的供给向他们倾斜,整个群体的决策和管理由他们来掌控。

我们再举其他的例子,螳螂的群体,它也有自然的方向,因为生理原因,螳螂之间天生就要互相争斗残杀。

人类的争斗和不和谐不是内在根本原因造成,而是由资源或者猜忌问题导致,这都不是内在根本的原因。资源问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人类的组织性进行处理和调控。猜忌问题人类一直在发展和发明各种技术手段在消弭,比如法律,规章制度,货币体系,合同制度,电子签名,信用制度等等。所以只要自然的方向不发生变化,人类就大概率会慢慢朝着和谐共处的方向发展。

那么人类的这种自然的方向会不会改变呢?会的!

人类的科技已经接近改变自然方向的程度,基因

所以留给人类的时间可能真不多了,这可能是人类在自然方向不发生改变前一次冲击世界大同的机会,这也是

六、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

因为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那超前深邃的洞察力,他们在我们文化成型之初,就给我们民族注入经得起考验的信仰,起来就是两个

①人人没有差别,自然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的圣者,从来不谈空泛的人人平等,而是强调人人没有差别,平等不是施舍来的,不是上帝王侯给的,而是天生的。

②信仰“道”,顺应规律

这两个信仰从不同的角度,无死角的植入了中华民族每个个体的潜意识!《易经》虽然被遮蔽,它的文字,它文字后面的落地点无时无刻不在指着这两个方向,训诫我们遵循规律,顺应自然的方向。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内心当中基本上不会去信仰某个特定的神,不是因为没有,而是那两个植入潜意识的信仰坚固异常。

所以我们民族骨子里就认为人人没有区别,所以我们每个人谁都能整一句道法自然,所以中华民族的每个个体会自然的,本能的守望相助。虽然我们已经忘记了为什么是这样!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

二中国文化有哪些方面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本位、宗法意识、等级观念、礼治主义

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

二、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三、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四、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和人文教养的特点,表现在中国文化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具有超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三中国文化有哪些特征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人,无信不立,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化特质就是大家有一个家国观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一个负责的儒家的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绝不嘲笑。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中间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现在用的汉字,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的“书同文”,到现在过去了两千多年,一直在使用,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也没有感到太大的不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扩展资料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一、日本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学习了大量中国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中国的茶文化从宋代时期由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并遍种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发展起来二、韩国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