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号巨型飞机坠毁之谜(高尔基一号炮台)
高尔基号巨型飞机坠毁之谜,也是世界航空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这架飞机在起飞不久后,突然失去动力,随后坠毁在海面上,机上人员全部遇难。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为了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决定对这架飞机进行封存,直到今天才重见天日。那么,这架飞机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为何会在短短几年内就就发生如此严重的事故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2016年6月9日,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一架米格-29型多功能战机在莫斯科郊区普希金城附近坠毁,飞行员遇难。
俄罗斯紧急救援部门消息人士称,搜救人员在坠毁飞机附近发现了飞行员的遗体。报道称,飞机坠毁未导致地面人员伤亡。目前还没有消息提及这起空难发生的原因 。
相关知识
米格-29(英语Mikoyan MiG-29,俄语МиГ-29)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古格列维奇设计局(现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研制生产的轻中型双发、前线空中优势战斗机,北约代号支点(Fulcrum)。是苏联第一种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义为第四代战斗机的机型。
米格-29诞生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先进战术战斗机”(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计划,旨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展开相对应的对抗措施,PFI计划分为两个,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和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重型先进战术战斗机诞生了后来的苏-27战斗机,轻型先进战术战斗机就是米格-29。
米格-29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首飞,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尔基飞机制造厂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在设计上升力型机身和大型机翼完整的以整体空气动力学形式融合,两个低于轴心的发动机配备有可调进气口,能承受持续9G的机体结构,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全面的火控和电子战系统,武器为机炮外加不少于六枚的空空导弹。
米格-29后来的改型达20余种,包括教练机(米格-29UB “支点-B” )、战斗轰炸机(米格-29M”支点-E” )、海军舰载机(米格-29K “支点-D”)等。除苏联外超过30多个国家使用,总生产数量1600余架,成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战斗机。
研制背景
上个世纪60年代末,苏联总参谋部针对美国的“FX”计划(后演变为F-15战斗机),提出了相对应的PFI计划。PFI意即“先进战术战斗机”。1971年,计划分化为两部分,一个是“TPFI”计划,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个是“LPFI”计划,L代表Legkiy(轻)。LPFI计划全称为“轻型前线战斗机计划”促生了米格-29战斗机。1972年苏军向米格设计局提出研制新型战斗机替代苏军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轻型战斗机将承担战术空中任务,及进行护航和地面攻击,设计局内部最初称之为“计划-9”,最终命名为“米格-29”。
设计试飞
当时苏联空军为米格-29战斗机定下的基本设计指标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内,摧毁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标。可见米格-29最初是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研制的,后期的改进型号逐步具有了空地攻击和反舰能力。具体到空优作战任务方面,苏联空军通过分析其空战经验和军用飞机的发展趋势,要求米格-29必须既能胜任机动格斗,又能进行超视距空战。正式设计开始于1974年,提出了多个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缩小版。随后生产了约19架原型机。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试飞中心,首席试飞员亚历山大·V·费多托夫驾驶原型机进行了首飞。
生产服役
米格-29的批量生产于1982年开始在莫斯科进行。
第一架量产型号于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空军基地交付。1984年经国家接受检验后,米格-29开始进入前线航空部队。初期生产、试飞和改进工作延续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号也已交付。1985年2月装备了空地攻击电子吊舱的第14架原型机9-14号由托克塔·奥巴基洛夫驾驶首飞,揭开了米格-29多任务改进计划的序幕。苏联/俄罗斯空军共装备了超过800架米格-29,外销也达到500架。据称截至1995年1月,俄罗斯已生产1216架米格-29单座型和197架双座型,合共1413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