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特鹰(恐鸟)
哈斯特鹰,一只雄鹰在空中盘旋,这是他的家乡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他的父亲是一名飞行员,母亲是一名护士。小时候,他和哥哥一起玩耍,在他他们身后,是一架直升机。他们的家乡,是南美洲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在这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一场场灾难突然降临,他们的家园被毁,成为难民。这些难民来自全世界各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逃离阿根廷之前,已经被关押了数年。
为什么原本会飞的鸟不会飞了?原来这与恐龙灭绝直接相关。
史上最大鸟身世之谜
1839年,有人从新西兰把一种大鸟的化石带到了伦敦,请英国解剖学家欧文进行鉴定。欧文经过对比研究,决定把这种大鸟命名为“恐鸟”,意思是令人恐惧的大鸟。当初说它恐怖,是因为它体型庞大,大的恐鸟可高达4米,这是鸵鸟的2倍,体重约41千克,这种大块头在已发现的鸟类中算是首屈一指。但后来又发现,它们其实并不恐怖,因为它们不会飞,性格温顺,一生吃素,不沾腥荤,有点嫩树叶、浆果、树籽什么的下肚就可以了,只能算是丛林里善于奔跑的“老好人”。
不过直到最近,科学家才揭开了它们的恐怖面目,认定它们是很有战斗力的掠食性动物。研究证实,它们的嘴巴锋利而且咬合有力,在猎取食物或与同样生活在新西兰的有袋剑齿虎搏杀过程中,它们既会像蝴蝶一样灵巧地移动脚步,又会像蜜蜂一样用喙猛刺对手。所以它们应当与有袋剑齿虎具有一样的“江湖地位”,是霸王级别的动物。但遗憾的是由于不会飞,它们才不得不臣服于体型没有它们大,但攻击力比它们强得多的一种会飞的大鸟,所以也只能算是体型最大的二类霸王鸟了。
那么,恐鸟为什么不会飞呢?是因为它们的老祖先不会飞吗?
通过基因研究,科学家发现,恐鸟与马达加斯加岛已经灭绝的象鸟、南美洲的美洲鸵鸟、以及澳大利亚的鸸鹋等大型走禽,原本是同出一源的手足兄弟。这些不会飞的鸟在古代广泛分布于南半球。它们的突出特点是胸是平的,不像会飞的鸟类那样胸部有龙骨突起。那么这些鸟的共同祖先是不是也不会飞呢?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古生物学家在研究鸟类踝关节的发育特点时发现,这些大型的不会飞的鸟的踝关节比飞鸟还要原始,猜测它们的祖先可能是兽脚类恐龙。上世纪90年代,日本医学家在对大型不会飞的鸟与恐龙的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后,也得出类似的结论,认为它们可能是由一种叫似鸵龙的恐龙进化来的。
如果它们真是某种恐龙的后代,那为什么会分别出现在相隔非常遥远的地方呢?那是因为当这些鸟的祖先还在世的时候,足迹就踏遍了南方古陆,而南方古陆当时是把现在的非洲(包括马达加斯加)、南美洲、澳洲(包括新西兰)以及南极洲这些陆块都囊括在一起的,直到8000万年前,南方古陆分解开了,这种恐龙的后代才随着陆地的散开而离散,从而走上了不同的进化之路,最终成为了不同的长有羽毛的大鸟。
鸟不会飞该怨谁?
由此看来,恐鸟不会飞就不能怨不会飞的祖先——恐龙了。不过,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发表意见认为,这个观点不靠谱,因为最新发现表明,不断有一些原本会飞的鸟类退化成了不会飞鸟类,这些事实说明,后代不会飞不等于老祖先也不会飞。更让人深思的问题是,恐鸟的亲属——鹬鸵,虽然是一种陆生鸟类,现在也不会飞,但它们的体型只有常见的家鸡般大小。为什么同为似鸵龙的后代,体型的差异会如此之大呢?这显然有问题。
那么,恐鸟的祖先究竟会不会飞呢?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认为,应该会飞,但原本会飞的鸟不会飞,原因与恐龙灭绝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6500万年前恐龙突然大规模消失,随后便产生了一个没有霸王统治的、自由捕食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变得相当充足,许多鸟不再需要躲避什么危险情况,也就不需要飞来飞去地躲避和觅食。于是,一些鸟变得越来越胖,以至于体重过重而变得无法飞行了。
而对于恐鸟来说,恐鸟的祖先早就从南方古陆的另一片区域飞到今天新西兰所在的区域了;恐龙灭绝后,它们的体型开始变大,但依旧会飞;当南方古陆分解开来,它们就独立生活在了没有恐龙的新西兰了。它们来到新西兰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很惬意。那时新西兰陆地上的动物只有蝙蝠和青蛙,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鸟类,没有大型掠食性哺乳动物,更没有能对恐鸟构成多大威胁的天敌,但植物品种却非常丰富,这使得新西兰成了它们的乐土。在那里,它们能够自由觅食和生长,慢慢地,它们的体型越来越大,飞翔能力废弃,翅膀成了摆设,最终进化成为一种新的种类——恐鸟。
科学家指出,同恐鸟一样,目前陆地上绝大多数不会飞的鸟,其祖先都会飞,因为这些鸟身上的翅膀和羽毛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而且,造成它们不会飞的原因都应该与恐龙灭亡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恐龙灭绝让鸟放弃飞翔,则是生物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不但生动地表明一种生物的消失会引发生物圈发生一系列变化,还表明恐龙灭绝事件是地球动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