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的意思(成语难得糊涂的意思)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30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难得糊涂的意思,也就是说,不要太计较得失,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这时候,我们要学会放下,不要让自己的心太累。有些事情,看开了,就没什么了。有些人,看淡了,就不必再留恋了。人这一辈子,活得开心最重要。所以,我们要懂得知足常常乐,要学会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得轻松快乐。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珍惜呢?一起来看看吧。

1、难得糊涂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是无奈何没办法自己说了不算,或者对自己不利就装傻是明哲保身,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难得糊涂”乃是出自清朝著名书画家郑板桥的名言。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年秀才,雍正年举人,乾隆年进士。作过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之福报也。”这是板桥先生自己对难得糊涂几个字的解释。

那么板桥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四字名言,又是何种情况下做出的解释呢?民间有几种不同版本。笔者认为最合理的一个版本如下。

据说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时,一次到莱州云峰山观拜郑公碑,因天晚借宿一老儒之家,老儒举止优雅,谈吐非凡,自称糊涂老人。正好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实为世间极品。老人就请郑板桥先生为之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的背面,于是郑先生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还盖上了自己的私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板桥先生写过之后,发现砚台很大,觉得肯定还有很大的空地儿,就请老人也题写一段跋语,老人也不客气,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看了之后,知道是遇到了高人,顿感自身举止浅薄,敬仰之心犹生,见砚台中还能有空隙,便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之报也。”

这就是板桥先生“难得糊涂”四字名言的来历,他也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可笑的是,世人自以为聪明者往往曲解板桥先生原意,说什么头脑不清逻辑不明、毫无原则随波逐流亦或是玩世不恭醉生梦死等等,这叫板桥先生情何以堪啊。

世上之人真正聪明者不过十之一二,想要聪明已经很难,左右逢源学着糊涂尤其难,而聪明人要想变得糊涂那就更难啦。

板桥先生一生能书善画,但作为扬州八怪之代表的他,据说只画三样东西,圣洁之兰、气节之竹和坚韧之石,都是寓人于品节之巅,其真正寓意不言自明。

也有人说板桥先生之难得糊涂有避世逃脱之嫌,原因是郑板桥最终不敌世事之险恶被罢官归乡(也有说是辞官归隐),其实这又如何?不管是做一个愚忠的臣子还是做一个直谏的“佞臣”他都还不够份量,一个小小的县令,不管是辞官归隐还是罢官归乡都不能影响他难得糊涂之本意,要知道,板桥先生一生为官十二年,做过两任县令,知民疾苦,为民请命,不畏权贵,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这就是其难得糊涂的就好诠释。

难结高庐仙境中,诗书画誉绝三功。

糊生自有手擎笔,涂向人前邪恶风。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