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烧毁笔记之谜(达芬奇最后笔记汤要凉了
达芬奇烧毁笔记之谜》是201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罗伯特·达芬奇。本书主要讲述了达芬奇的生平、创作经历以及他的绘画技巧。
人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准格尔的正月十六因着一场美的盛宴分外圆满。画家、摄影家、作家……各路大咖云集准格尔,为的是一堵本土烙画的绝技。画展在暖阳中拉开帷幕,也将在观者的赞美声中持续升温,我汇在人流中,注视着这些作品,每一幅都不愿错过,我抚摸着画作的线条,我感受着
我与烙画作家关凤鸣老师同是大美准格尔文化交流群员,为关老师的画展捧场是冠冕的理由,其实从宣传部和文联制作的电子邀请函上看到这些作品时我已然心动,掐算着时间等待着画展的开幕。今天,我终得所愿,置身画海间,那牡丹开的甚是喜人,那什刹海的闹市跃然纸上,那美花魁娇媚迷人,那金鲤一跃似乎就在眼前……这木板上的画作竟能如行云流水般,该是怎样了得的技艺呀,真是让人惊叹。
我凝视着眼前的作品,看着深浅不一的色彩,想象着关老师作画时的情形,许是得十二分的专注吧,错一笔都是无法修复的吧,一幅画需多少烙铁棒,而高温时有没有灼伤自己的手,这些个疑问一卷一卷的扣紧我的心,崇敬之情油生。画展时,我国实力派一线画家、草原画派标志性人物燕杰老师亲自点评关老师的画作。他说,来鄂尔多斯竟然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画作,好好坚持吧,必然有所作为也将大有所为。我想,像关老师这样的民间画家的出现,这样独辟蹊径的创作方式,不正是准格尔文艺界百花齐放的体现吗?不久前农民书法家包铁柱的大热,现在关凤鸣老师烙画的独树一帜,都让我们看到了准格尔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希望,而我身为一个准格尔人自豪感倍增。
画展中,有几幅画像飞进我的脑子里一样,让我不由得细细思量。我不是专业人士,既没有美学功底,更没有画作经验,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评价这些作品的,此刻的评论仅仅凭着个人喜好,为想要去观展的亲们引个路罢了。《烽火台雪景》乍看没有富贵牡丹,锦鲤戏水那么夺人瞩目,可是我们知道这雪纵使用画笔也是不好体现的吧,那柔软的茫茫的感觉,怎能是简单的线条能表现的出来的,里面一定有画家自己的深刻生活体验和对物体描摹能力的考验。那不远处的小山包,黄土地特有的土坷垃的棱角被
来画展前,其实我已经看过关老师的部分作品,对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甚是好奇,却不得机会来了解。今天终于被我逮着这个机会,就把疑问抛了出来。在与关老师在交流中得知,这烫画的工具很重要,我们以为就是烙铁棒变着角度画,其实不然,需要不同尺寸的烙铁棒,需要不同温度的烙铁调节,而最难控制的就是烙铁温度。温度高了颜色太深,温度低了又烫不下去,最怕人的是有些时候就需要极高的温度来形成一些特殊的色彩,而过高的温度竟会让木板着火,画作就功亏一篑了。这些成功的作品背后曾经要烧坏多少木板,会像陶瓷作品的烧制过程一样吗?呈现于世人眼前的一个花瓶,也许陪伴它在炉中的伙伴得成百上千吧。对于烧坏多少木板这样的问题我是不好意思问得,会让关老师认为不关心画作的事情,怎么去杞人忧天到木头上了。我就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空间,猜测着关老师家院子里肯定堆满了木头吧,为了节省木头,只能让技术更纯熟,一次性成功,节省多少成本啊。其实搞艺术创作的人压根儿就不会想这些事情吧,他们的脑子里只有画好画坏,怎会担心用了多少张纸呢,我也真是替古人担忧。关老师讲到他的创作时,说找到一种抛光机,能将眨眼间裁断,而这抛光机在创作人物面部阴影时极好,只是温度奇高,稍有不慎就会起火。这样看来,我把这烙画技艺定位成画家行当里的杂技表演,危险程度,难度系数都是相当高的指数呀。
(烙铁画
看关老师的《黄河大峡谷》、《包子塔》,我深深感受到了本土艺术家的恋乡情怀。我们准格尔山好、水好、人更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需要的就是一批又一批像关老师这样热爱家乡,创作家乡的人,让我们的家乡美为世人所知。
(文乔媛)
大家都在看
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