谮越和僭越区别(僭越和越界的区别)
谮越和僭越区别大,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用这个词。”陈先生说,“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不能用在人身上。”他认为,如果有人因为这个词而受到伤害,他就应该承担责任。而且,陈先生还表示,自己的孩子才14岁,还没有成年,就被别人欺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对于陈先生的说法,律师表示,如果是小孩子,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成年人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所以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侫,灵修美人以嫓于君(嫓,配也,匹谮切),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电(飘,一作飚)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一作明)。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愍,一作闵。魏文帝《典论》云“优游按衍,屈原尚之;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宋子京云“《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矣。”
王逸此段文字,说明了《离骚》的特点。括号(是我加的)内的字应为洪兴祖补注。洪兴祖引用了曹丕《典论》对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的评价。曹丕认为,屈原的辞从容自如,司马相如则辞藻华丽至极,他认为屈原的辞赋优于司马相如和扬雄。曹丕给出的理由,屈原的辞赋大量使用譬喻,将内在感情表达得婉转不息,宽裕自如,“长卿子云不能及。”
至于屈原辞赋大量使用譬喻手法,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云云,说得很明白。
周旋,原指舞姿旋转,引申为流转不息。
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字子云。
“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这句话的句读,我查到很多分段为“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总感觉不太对,我的句读为“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
宋子京为北宋人,生活在洪兴祖之前。宋子京对《离骚》推崇备至。
帝高阳之苗裔兮(德合天地称帝。苗,胤也。裔,末也。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曰“颛顼娶于腾隍氏女,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与,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暇,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屈原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是恩深而义厚也。
补曰“皇甫谧曰‘高阳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张晏曰‘高阳,所兴之地名也。’刘子玄《史通》云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离骚经》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至马迁、杨雄、班固自叙之篇,实烦于代。)
《离骚》第一句后面的注,分为两段。自补曰起,应为洪兴祖注,前面则为王逸注。从注来看,高阳为颛顼的帝号,楚宗室乃颛顼后裔。周成王时,熊绎受封成为子爵,开楚国之基业,周幽王时,王室衰微,楚国君主若敖趁机开疆拓土。以后,若敖的孙子自己称王,建都于郢,即楚武王。武王的儿子暇“受屈为客卿”,即遭受委屈,本是王子,却只能享受客卿待遇,遂以屈为氏,成楚国屈氏之祖。这里对屈暇为何以屈为氏的说法,与前文“楚武王子暇,食采于屈,因氏焉。”,即认为屈暇是受封于屈邑而称屈氏,明显不同。
辨析原文,可知“食采于屈”,是洪兴祖在注解王逸所著《离骚·序》时所持的说法,而“受屈为客卿”则是王逸注解《离骚》时所持的说法。孰是孰非,个人感觉关系不大。
《帝系》的“系”字被打了个圈,不知何故。,王逸注中引用《帝系》的文字,到底在哪结束,我个人将其断在“始都于郢”,认为从这以上的几句都是引用自《帝系》。
补注中,则说明了《离骚》这种写作方式,被后世所袭。“至马迁、杨雄”云云,马迁应指司马迁,“杨雄”的杨字有误,应为“扬”。
朕皇考曰伯庸(朕,我也。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考”。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令名,以及于己。
补曰蔡邕云“朕,我也,古者上下共之。咎尧与帝舜言称朕。屈原曰‘朕皇考’,至秦独以为尊称,汉遂因之”。唐五臣注《文选》云古人质,与君同称朕,又以伯庸为屈原父名。皆非也,原为人子,忍斥其父名乎?)。
王逸认为,屈原父亲字伯庸。
唐五臣注《文选》指唐开元年间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瀚五人注解的《文选》版本。从洪兴祖引用的唐五臣注《文选》来看,这五人的观点认为,屈原时代,朕已成君主专称,只是当时人质朴,礼法尚不如后世森严,所以屈原也能自称朕,意指屈原是僭越了。,五大臣还认为,屈原的父亲名伯庸。
附五臣注《文选》中一段原文
济曰,屈原自称也。古人质,与君同称朕。父死后称之曰考。伯庸,屈原父名也。
济,即五人中的吕延济。
对此,洪兴祖认为“皆非也”,对此进行了驳斥。即洪兴祖并不认为,在屈原所处的时代,朕已经成为君主的专称,也不认为屈原父亲名伯庸。显然,洪兴祖在此是赞同了王逸的说法,即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
以上诸引用原文,其标点断句,均为我个人自己的句读和解读,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