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郎是什么意思(状元及第探花郎是什么意思
探花郎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状元郎,也就是榜眼和探花。这两个人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而且都是天之骄子,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说是郎才女貌,天作作之合。不过在古代,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他就是宋徽宗。宋徽宗是一个非常喜欢书画的人,所以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这个爱好。而且他的儿儿子赵恒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他的画作就被称为“瘦金体”。
1、探花榜眼谁大?
榜眼大。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榜眼要比探花大,榜眼是第二位。
2、探花使者什么意思?
亦称“ 探花郎 ”。 唐时称进士及第后 杏园 初宴时采折名花的人,常以同榜中最年少的进士二人为之。 北宋 因之。 唐 李淖 《秦中岁时记》“进士 杏园 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它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 宋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自唐以来,榜榜有之”(卷六)至南宋,进士第三名始称探花。
(2).鸟名。即桐花凤。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桐花凤小於玄鸟,春暮来集桐花,一名‘收香倒挂’,又名‘探花使’。” 明 杨慎 《桐花凤画扇》“ 李之仪 有《阮郎归》一词咏倒挂云‘朱唇玉羽下 蓬莱 ,佳时近早梅。探花情味久安排,枝头开未开……’自注云‘此鸟以十二月来,一名收香倒挂,又名探花使。性极驯,好集美人钗上,宴客终席不去,人爱之无所害。
3、古代考试第三名分别叫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前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第一名 状元
“状”的起源为原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就像现代高考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
“元”在中国古代文字中“元,始也”,按中国古代汉字会意造字法来理解,元就是头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本次考试投状第一的人”,这就是状元的来历。
第二名 榜眼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那时宣布科举前三名使用的是黄榜,第二和第三名站在状元两侧,就像状元的两个眼睛一样,所以后面大家都叫第二和三为榜眼。
第三名 探花
探花郎始见于唐,唐代进士及第后,按照惯例筹钱举行期集,于杏园赏花会时(进士考试是在春天举行,所以中后在杏园赏花),挑选进士中年龄最少者二人为探花郎,使赋诗,宋代沿袭唐代的这种习惯,也要举办宴会挑选探花郎。
4、古代科举中为什么探花一定要长得好看的?
因为你电视剧看多了。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既然是为了选拔官员,对考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参加乡试时,地方都会对考生的身份进行严格的审查,对于那些品德不好、家风不好的考生是禁止他们参加考试的。乡试放榜后,当地学官还会对上榜者进行面试,面貌丑陋或身有残疾者是不允许参加会试的,因为这会有损官员的威严。
自宋代开始,为了保证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杜绝徇私舞弊,开始实行了糊名考试。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考试方法,就是将考生的试卷上的名字和籍贯都封住,等考官批改完试卷评定名次,之后再公布名字。
所以,古代科举中的探花虽然没有丑八怪,但也并不一定是帅哥。
因为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是科举的机会少 人数众多 , 允许有额外的附加条件可以选择
是人类的爱美心理 ,谁不喜欢长得好看 顺眼一点的 ?
是中国传统的面相学 ,虽然长得好笨 好面相不一定挂钩
面相学中有许多特征都是好看的外貌 ,比如要求鼻梁挺拔 面色红润 神情饱满 眼睛有神等等
古代科举中探花不一定要长得好看,只要周正就可以了。
古代科举考试最高的层级是殿试,殿试中的第一等共三名,称为进士及第,探花则是进士及第的第3名。
进士及第的如果本人同意的话是肯定能进翰林院的。进翰林院就意味着将来有做内阁首辅的资格。内阁首府代表着国体,体无残疾,相貌周正是起码的要求。
5、童生秀才举人贡生进士的区别?
童生:古时的读书人,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秀才:童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生员,俗称秀才,又称茂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贡生: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
举人:秀才参加省一级(或者其他行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一样)考试通过的,是举人,这场考试叫做“乡试”;
进士:所有举人参加全国考试即会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古代科举考试的阶梯,不一定像现在学段这么阶段分明,但学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基本差不多。
童生指已入学但没参加童子试的学生,只有通过了童子试,才能跨入科举考试门槛。考中秀才,就取得了国家承认的学籍,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中举不仅证明学问有成,也取得进入仕途的通行证。
贡生(士)就等着皇帝亲试后,分到哪三甲,是留在京城还是奔赴基层,都将迎来人生辉煌时刻。
6、古代状元、探花、榜眼在当今是什么文凭?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称之为科举制度,在悠久的历史上,这项制度可以说带给很多人幸运,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就更是显得不一样了。
正因为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状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当于什么学历呢?虽然这个问题有些难以回答,不过我今天还是试图从现实的角度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下阐述。
科举制度的兴起
科举制度是首创于隋朝,在唐朝时期得到完善,两宋时期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算得上是科举制度的巅峰时刻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留下很多精彩的事迹,也培养出了很多古代的厉害人物。
不过就科举制度本身的性质而言,并不是类似于今天的学历考试,可是又与今天的高考之类的学历考试有着一定的关系,要是单纯从性质而言,科举考试其实更加类似于今天的一些公务员考试,一旦考中之后,便有机会成为官员。
可是从形式上来看,科举制度又类似于今天的高考,人人都可以参与,没有学历限制,公务员考试可是有学历限制的,很多要求都至少是本科以上,有的甚至要求研究生以及博士,科举制度在古代是没有这么多限制和要求的,就类似于升学考试,是走向人生下一阶段的重要跳板,一旦成功,则可能改变一些自己的命运。
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后来基本成型之后的科举考试是这样的,前前后后需要经过六次考试,才能最终确定出来状元、榜眼以及探花。接下来我就分别来讲一讲这六次考试分别代表的是什么。
参加科举考试的第一次考试称之为县试,其中考中的学员称之为童生,没有考中的就没有机会参加下一级别的考试了,只有童生才有机会进入下一级别的府试,府试能够入围的学员称之为秀才,秀才参加第三级别的考试,也就是院试。
在院试中入围的学员称之为举人,在明清之前,就算已经达到举人的级别,还是不能做官的,需要继续向前考试方可,而到了明清时期,实际上举人也已经可以当官了,比如清朝时期的左宗棠就是举人,一直没有考中进士,他还是成为了封疆大吏。
举人继续参加第四级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围的称之为汞士,第五级考试是会试,会试入围的称之为进士,不管是在明清还是明清之前,实际上进士都已经是有机会做官的了,甚至状元、榜眼、探花实际上也是和进士差不多的,只是说他们是在进士中又进行了一次殿试,在殿试中成为一甲第一名的称之为状元,第二名称之为榜眼,第三名称之为探花。
了,在殿试中入围的是有三甲的,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是最高等级,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些都是在殿试中的入围之人,虽然没有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但至少已经是榜上有名的了。
从这样的过程来看,其实想要成为状元,确实已经是绝对不容易的事情了,换言之你需要是全国第一名,才是状元,要不然是没有什么机会的,足以见得状元是多么了不起,那么状元、榜眼和探花在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呢?
状元、榜眼和探花相当于什么学历
前边已经说过,要是从考试的性质来讲,其实科举考试更加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所以状元就相当于是公务员考试中最好的岗位的第一名,榜眼就是第二名,探花就是第三名,他们三者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只是排名不同而已,换言之就是三者都在一个单位,只是职位和待遇不同而已。
可是根据科举考试的形式来说,与今天的升学考试还是有很多类似之处的,我们根据科举考试的六个级别,可以和今天的升学考试来进行一下类比,这样一来也就基本可以类比出学历来了。
我们今天的第一次升学考试就是幼儿园升小学的升学考试,我们就把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级别县试当成幼儿园升小学的门槛(很明显这种类比是不准确的,可是我们忽略一切因素,单纯根据等级来类比一下)。
第二级考试是府试,就把今天的小学升初中当成是府试,第三级别是院试,也就是今天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只要能够顺利升学到高中,基本上大学是没有什么悬念了,和当初成为举人之后有机会做官有相同之处。
第四级是乡试,也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中升大学,乡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你是否中进士(重点大学),要是成绩好中了进士,以后的前途将会更好,要是成绩不好也至少是一个举人,还有机会继续考试。
第五级是会试,就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考研究生,这一个考试难度不大,基本上只要能够考中进士,在会试中都是不太容易被淘汰的,和今天考研究生有相似之处,第六级就是殿试,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考博士。
殿试入围分为三甲,就与博士区分学校和级别待遇一样,状元、榜眼、探花是一甲的前三名,就类似于今天博士中成绩最好的前三名,这些人通常都是中科院之类最好的研究机构中的成员,换言之,就是说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实际的学历类似于今天的博士学历,只是他们是博士中最优秀的三名而已。
虽然说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学历考试有很大的区别,可是我们结合社会的现实来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要是古代没有科举考试,今天没有高考这些考试,那我们普通人哪有机会改变命运呢?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隋炀帝少有的一件成事,便是发展了科举制,寒门便有了盼头。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改变命运。
科举制成熟后分为六级童生(第一级县试)、秀才(第二级府试)、举人(第三级院试)、贡士(第四级乡试)、进士(第五级会试)、探花(第六级殿试第三名称探花)、榜眼(第六级殿试第二名称榜眼)、状元(南宋以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若是谁家儿郎中了个状元、榜眼或者是探花,真可谓方圆几里都要跑来贺喜的大事。范进中举竟喜极而疯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及艰难程度。
这古人为之疯狂的状元,在当今又是什么文凭?
很多人认为状元是一种官职,其实不然。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观念,中了状元只能说你有了一个当大官的资格。至于你的官位到底如何,还得看皇帝赏识。
不过,一般能当上状元的,皇帝必定赏识,做大官的几率也很大。在此,我们着重分析文状元。
▲古代考试
状元,即进士一甲第一名。状元一般出任翰林院修撰,是从六品官(一般情况)。我们这里补充一下,状元是没有官职的,官职和品级都是皇帝后封的,皇帝给你几品,那就是几品。
不要觉得状元的官职小,在翰林院可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人士群体,在这里很容易升官发财。
一般状元很难升至宰相。值得一提的是,皇帝是不会因为高兴就把公主嫁给状元的,这是后人的无稽之谈。
榜眼,即进士一甲第二名。 榜眼一般可能成为翰林院编修,是正七品官职,官位较状元自然要次一点。
有时榜眼也会成为外放县令,这个官职自然不然在翰林院里安逸。做县令不仅更累,而且升迁之路比较坎坷。别看在翰林院也是个芝麻大官职,可是升迁之路通畅,可谓平步青云。▲古代考试放榜
而探花是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原本只是一种戏称,和名次无关。
据史料记载,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其一便是在兴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需要选取同榜进士中最为出色的两位担任探花史。
唐《秦中岁时记》中这样写道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探花”一词只是指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的进士。
直到清朝,从赵翼写的一文中可以看出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而早在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作为三鼎甲,合成于南宋。
状元、榜眼、探花均是由殿试选举而出的。在古代,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出任翰林院编修。
我们知道,翰林院是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人才。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一直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
在现今,翰林院的地位则相当于是中央党校加上中科院和社科院。
它的性质有点像为中共中央服务的秘书一样,如果被重用,到可以说是中共中央办公厅。,从某种角度来说,状元、榜眼、探花在现今的地位就差不多相当于是院士级别的人物。
同样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状元、榜眼、探花只是排名,对应的分别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第一、第二、第三名,如果被投入翰林院,他们则是官员。,与其说对应什么学历,不如说对应什么官职。
科举考试是选官,而当今的教育目的则是为了选拔人才投入到国家各个行业。,它的性质更加偏向于公务员考试这样的国考。
而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的地位就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对应的第一、二、三名。这也就是说并不能将状元、榜眼、探花看作是学历,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如果你非要来一个学历对比,也不是不能对比,只能说按照相同的知识体量来看待。不管怎么说,今天的本科生是远不能及的。
如今的大学生,相当于在每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然后通过各种选拔,才能进入到大学。在这一点上面,和古代的秀才有得一拼。
如果把大学生真正拿到古代,可能就连秀才都考不过。不过秀才之于古代,文凭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量最起码是研究生。古代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除了在各方面领域都有所建树之外,还在某一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如果按照这样相比,我们的博士生、博士后可能对应于他们的这一层次。
类似问题回答了不少,重申一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官员选拔制度,和学历文凭没法比。如果硬要和当今比较,只能勉强和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比一下。
科举制度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完善于唐,成熟于两宋,盛极于明清。
科举考试是全国性的考试,以明清时期为例,需要经过三个层次的考试。
一是乡试,又称发解试,由省一级组织,乡试合格者称举人,又称举子,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即发解试的第一名。当初唐伯虎就中过乡试第一名,得名唐解元。
通过乡试中了举人,表示你获得了进京参加会试的资格。明清以前,发解试仅是资格考试,举人一般不能做官,但在明清时,举人也可以做官,所以范进中举后才会陷入癫狂。
二是会试,由礼部组织,明清以前称省试,每年一次;明清时称会试,三年一次。会试合格者称进士,各地举子进京参加会试,也称为考进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只要考中进士,别管第几名,都可以直接做官。
三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本质是会试的一部分。皇帝亲自测试会试合格的进士,根据成绩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所谓状元、榜眼、探花,本质上还是进士。
所谓三甲,指的是进士中的三个等级,至少有数十上百人,并非指成绩最好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人们常用“名列三甲”指代考试前三名,是一个用词错误。
无论哪一级考试,科举考试都是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而不是类似高考的学历教育,我们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几乎和科举考试一个模子刻出来,只不过科举考试是全国组织,公务员考试却是分级组织,科举考试更像公务员考试中的国考。
古代没有现代完善的学历教育,大多数知识教育是通过私塾、书院等完成的。从北宋开始,朝廷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太学(国子监)、州学、县学等一系列官办学校,但这些学校并非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也不是如今的学历教育,仍然是为朝廷培养官员的。
,古代科举考试的进士、举人、秀才,跟现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历教育没有任何可比性。如果硬要比较,古今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完全无法同日而语。比文学经典,古代完爆现代;比科学知识,现代完胜古代。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