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300字作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9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馆、中国航天博物馆、北京航天发射中心等。这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千万人次。今年1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首都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普教育、展览展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未来,首都博物馆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合作,共同打造“航天科普基地”,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活动。

1、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2、中国两弹一星科学家?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按姓氏笔画排序)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3、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资料50字?

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是著名的两弹一星科学家,郭永怀为此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4、两弹一星牺牲无名英雄有哪些?

我知道的为两弹一星牺牲的科学家是邓稼先和郭永怀。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为了数据的准确,亲自到爆炸现场去,被核辐射了。被核辐射的身体得了癌症,在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科研任务之后,去世了。郭永怀是为了保护科研资料,在一次出公差飞机出事的情况下,他和秘书紧紧的抱在一起,当把两具烧焦的尸体扒开,资料完好的在两个人的胸前。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让我们这些后人永远铭记在心。

郭永怀,山东荣成人,著名科学家,年少时就对物理等表现出了很高的天分,加之有名师辅导,其物理功底极高,抗战时期其赴北美留学,1941年,郭永怀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国际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样,他的导师也是世界气体力学宗师冯·卡门,他1945年博士学位。

5、获得“两弹一星”的有哪几位科学家?

获得“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有23位,他们分别是

1、截至2019年4月,仍在世的元勋有3人,分别是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2、在世前授勋的元勋有13人,分别是程开甲、于敏、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

3、去世后授勋的元勋有7人,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扩展资料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是英国,有5人。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有23位科技专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分别是(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元勋共有23位。

分别是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最著名的是邓稼先、钱三强和钱学森。

6、与邓稼先一起被评为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资料?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科技专家

钱三强二机部副部长,是核武器研制的高层领导人和组织者;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组织了联合攻关,及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

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王淦昌是核武器研制实验工作的主要领导人。

邓稼先领导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

朱光亚负责并组织领导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工作。

陈能宽组织并参加了聚合爆轰波人工热核反应研究以及球面同步起爆的方案制定与研究,在较短时间实现了预期效果。

周光召在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中,甄别了关键数据的对错,促进了理论设计方案的突破。

郭永怀领导和组织了与原子弹、氢弹的力学和结构有关的研究工作。

程开甲对核武器内爆机理做了深入的研究与计算,为爆炸威力与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彭桓武是核武器研制理论设计的主要领导人。

吴自良是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是核武器研制全国大协作的核工业系统外代表,主持了用于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的“甲种分离膜制造技术”,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应用。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决定授予23位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两弹一星科学家的事迹和精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中国核地质标本陈列馆里,一块灰黄相间的矿石依然保持着67年前的锋芒,当工作人员手持先进的伽马仪慢慢瞄向它,伽马仪顿时发出“嘎嘎”的声音。

1954年,这块产自广西的铀矿石见证了“两弹一星”事业的发轫,面对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甚至扬言要用原子弹封杀中国,我国领导人意识到,必须拥有核武器,制造自己的核盾牌,才能增强国防实力,保卫祖国和平。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也就是在这天,一个创建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确定下来。

施展科学救国抱负

当开展两弹一星事业成为国家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当初怀着科学救国梦想远渡重洋的科学家纷纷回到祖国,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为了回国,钱学森隐忍负重5年,历尽波折,最终于1955年踏上回国的旅途。他曾满怀深情地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的归来让中国两弹一星研究进程显著提速。

早一步归国的钱学森曾数次写信给同门师弟郭永怀快来快来,我们拼命地欢迎你!郭永怀的夫人李佩后来回忆,因为知道已被美国多方关注,于是在回国前的一次同事聚会中,当着大家的面,郭永怀将十多年来积累的未发表书稿,统统扔进篝火付之一炬。1956年9月底,郭永怀携全家动身归国。

1948年,钱三强放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的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近20位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国外归来的。

本土培养、成长的两弹一星参与者身上,同样闪烁着科学救国的光辉。

人称土专家一号的于敏先生成长于旧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幼年的他常与大他三岁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啸而来的枪弹。一年夏天,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敏,就险些遭到横冲直撞的日军吉普车碾压。难以抚平的童年屈辱,激发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为他此后一生科学救国的精神动力,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两弹一星事业是辉煌的,又是神秘的。它的神秘需要用无私的精神支撑,用奉献的精神坚守。

1961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的一间部长办公室里,世界知名物理学家王淦昌面对一份特殊工作。他被告知,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一旦加入就必须断绝一切海外联系,并且要做好隐姓埋名一辈子的准备。

此时的王淦昌已年过半百,突然间让他放弃得心应手的物理学基础研究,从事核弹研制的全新事业,面对人生和事业的这次重大抉择,王淦昌稍微沉思了片刻,就铿锵有力地说,愿以身许国!

1963年,后被称为中国核司令的程开甲在学术界突然消失,从此踏入了号称“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当程开甲重回北京定居,他在茫茫戈壁已经工作生活了20多年,参与主持决策了多种试验方式的30多次核试验。

在一次次从零开始的艰难抉择面前,人称奇女子的王承书用3个“我愿意”肩负起了国家的重托——她告别丈夫与孩子,年过半百改行研制原子弹的核心燃料高浓铀,用一台已经锈迹斑斑的手摇计算机,计算出海量的数据。

除了这些著名科学家,还有成千上万与他们共同奋斗的普通建设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怀着舍家为国的共同心愿,把热血和汗水洒在茫茫戈壁上,洒在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道路上。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的事业中,有太多人的奉献和牺牲。他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

何 亮

1、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邓稼先,邓稼先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4、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5、邓稼先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6、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7、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8、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扩展资料

1、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3、1996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