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铜禁下之谜(档案西周铜禁)
西周铜禁下之谜。这件青铜器的出土,不仅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关于商代青铜器的空白,而且对研究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重要的价值。,专家们认为,这件青铜器应该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件青铜器却被一位农民无意中发现了。那么,这位农民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呢?为什么他会在自家地里挖出一件青铜器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禁,西周初年兴起的青铜礼器之一,是贵族祭祀或设宴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底座。
“禁”这一礼器,为何被命名为”禁”呢?
称其为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周人认为夏、商两代嗜酒成风导致灭国,所以要厉行禁戒酗酒的意思。
《说文解字》记载“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意思是说,仪狄酿造出了甘冽的美酒,夏禹品尝后觉得酒的味道实在太美,便做出了“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的预言。果不其然,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特别是商纣王嗜酒无度,生活奢靡导致亡国。
西周建国后,前朝教训,禁止周人酗酒。周公命令康叔在殷商故土卫国颁布了禁酒令——《酒诰》。在这篇中国最早的禁酒令中,提出“无彝酒”,即不可经常喝酒;“饮惟祀”,只有祭祀和为父母、老人祝福时,才可以喝—些酒;“德将无醉”,饮酒要有节制等,成为必须严格遵守的关于酒的法规。对于经常聚众饮酒的人,《酒诰》规定将被押解京城处以死刑。
陕西巡抚端方
端方(1861年-1911年),满洲正白旗人,历督湖广、两江、闽浙,宣统元年调直隶总督。
端方是因为被人耻笑,才拜师求学玩起了收藏,这里还有一段励志故事,和王懿荣有关。王懿荣是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为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
在当时的古玩行,喜好收藏的官员经常聚在一起,互相探讨学习,甭管你是当多大的官,允许你在一边旁听就是客气的。光绪初年某日,王懿荣与朋友谈天说地、讨论学问。端方前来旁听,不懂的时候,就问了一句外行话,王懿荣戏曰“尔但知挟优饮酒耳,何足语此。”
端方拍案曰“三年后再见!”
被人耻笑之后,端方回到北京,找到了琉璃厂宜古斋的碑帖鉴定名家李云从,拜其为师。果然不过三载,端方在京师士大夫之中已有精于鉴别碑碣之盛名,王懿荣对其则刮目相看。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宝鸡戴家湾一个农民挖出夔蝉纹禁,被陕西巡抚端方纳入囊中。端方得到这套青铜器后非常得意,不仅请来同僚一起欣赏,还当场摆拍了一张照片——在当时,拍照可是了不得的时髦物事(下图)。
光绪三十四年(1908),端方所著《陶斋吉金录》出版。在这本收录他的青铜器收藏的书中,排在目录第一位的,就是上面所说的那套酒器。端方称该铜禁为“柉fán禁”。
端方所著《陶斋吉金录》
宣统三年(1911),端方当上了四川总督,率武汉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恰在此时,武昌起义爆发,端方军中也发生兵变,端方和他的弟弟在兵变中被杀。
说一句题外话端氏兄弟的头颅,被放在装洋油的铁盒里,由重庆运到了武昌。鄂黎元洪下令将两颗头颅游街示众,武汉万人空巷,围观此头。后由端方长子端继先寻回并运回北京安葬。
端方死后,家道很快衰落。到了1924年,他的后代子弟们要把柉禁卖了,找到了端方的生前好友福开森。
约翰·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 - 1945)
福开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一书的人物。他20岁(1886年)从美国以传教名义来华,从此留在中国,直到1943年被日军作为交换战俘遣送回美国。福开森是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1934年,他将全部个人收藏上千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了他所创办的金陵大学(南京大学前身)。
这套酒器以及其他一些青铜器,最终卖给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福开森后来写有《匋斋旧藏古酒器考》,记述了这笔交易“1911年秋革命军起,端方死于四川,遗产皆在北京,其后人以贫故,不能守,稍稍货其古器物以自给。近年贫益甚,遂以此二十器(后又加入一件觯,计为20件),归于我国纽约中央博物馆,此1924年春事也。”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柜中
这套酒器在大都会一呆已近百年。
看到这里,不禁一声叹息,人生百年,何物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