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十大未解之谜(福建土楼永定景区)
福建土楼十大未解之谜,第一个你知道吗?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活着的古建筑博物馆”。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结构奇特,风格独特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居地,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土楼群,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群。福建土楼有有600多座,分布在闽南、台湾、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尤以福建漳州平和县大布村的土楼最为壮观。
今天是6月6日,自驾旅行的第28天。
早晨五点半,出去溜达的夫人打来电话,说晨雾极好,适合摄影。我一听,忙抓起微单,走到我们住的五凤楼的二楼凉台上。只见四周山峦,轻雾曼妙,缓缓变动,群山墨绿,黄墙黑瓦。一阵狂拍,不知所然。
二宜楼就在二百米外,他依然静立在那里,这付身姿至少己有250年未变,而变的只是来看望它的人。
二宜楼是我们福建土楼之旅中看的一座,也是看得最久最多最细致的一座。昨天下午两点半到大地土楼群后,导游黄小姐领我们看完东阳楼和南阳楼后,从三点半就在二宜楼里一直待到六点,方才在黄小姐引领下找到了这家景区内的旅馆住下。
大地土楼群是世界遗产福建土楼六群四楼中的一群,导航从初溪土楼群到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约200公里,昨天从上午九点出发,下午两点半方到,共走了五个多小时,几乎全是盘山道路,且路上数次遇雨。
我不想走高速路,就是喜欢在这种道路中行进的感觉,原始、古朴、真实,但的确很累。
中国人讲究风水,何谓风水,按我的理解,风水包含风水人三个方面要素,风是指元气和场能,水则是流动和变化,人就是与风与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研究宇宙、环境等自然规律与人相处相关的学问,以达到天地人合一的目标。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对居家地址的选择及建筑制式的考量。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中国古代的智谋之士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和大家。上乘者,参与军机、经略国事、谋定天下,下乘者,堪舆地利、福祸吉凶、八卦阴阳。
二宜楼的创建者蒋士熊(1678年—1744年),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对于二宜楼的选址那可是下了巨大的功夫的。他当初一定是请了相当厉害的堪舆家来参谋规划设计的。
他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选择二宜楼地址,购买田地约1000多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着手规划二宜楼;清乾隆三年(1738年)秋,筑基础工程,改造河道,建造亭台两座,挖掉小山包一座。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宜楼主体工程全面动工。从选址到全面动工,这期间准备工作就用来38年。
二宜楼工程浩大,蒋士熊积劳成疾,工程未竞而辞世。多亏他有一个贤妻,继承他的遗志,带领6子17孙,奋斗30年,终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建成土楼。并续蒋士熊创楼初衷命名为“二宜楼”,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其实就是“宜丁宜财”。
土楼背倚蜈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左有狮仔山;右边金面山、虎行山。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形如玉带。择址非常考究。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蒋士熊的两个孙子分别在二宜楼东侧建造南阳楼,西侧建造为方形土楼东阳楼。两楼阴阳相济,共成“天圆地方”之意。
三座土楼以二宜楼为中心,为祖楼;小土圆楼南阳楼、方形楼东阳楼,二者为子孙楼,圆为乾为男,方为坤为女,可谓天地和衷,子女齐全,平衡发展。选址、造型、格局处处体现“天人合一”,是堪舆风水的经典之作。
二宜楼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也与众不同,有许多独特思路。
导游黄小姐是当地人,老公就是蒋氏后人,而且在二宜楼内还分有房产,她便在一楼开设了一个兼卖茶叶的工作室。她人非常好,诚恳踏实。
在茶室她告诉我们,二宜楼其实更重要的是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间艺术宝库。楼内存有许多壁画、彩绘、木雕、楹联等等,内容是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等。
二宜楼现在已被保护起来了,许多地方是不允许去了,所以看不到真品了。但她却拥有一本《二宜楼装饰艺术》的大图录册,是前些年有人对楼内众多文物的照片集。想不到她还有这件宝贝。她很慷慨地允许我拍照翻录,真是太感谢她了。
二宜楼中的文物是独特的,价值非凡,在一些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还张贴有许多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纽约时报》和《纽约晚报》,墙面上还绘有西洋钟、西洋女,并标注译文的壁画。
二宜楼有许多神秘的东西,融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军事学、哲学、美学和民俗学为一体。
小黄与承启楼的小江,她们都是福建土楼的后人,目前不仅仅是依靠导游这项工作为业,更重要的她们还是土楼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她们必将任重而道远。
今早拍晨景时我突然想起,没与黄小姐拍张合影照片,便让夫人联系她,能否再到茶室一坐,她放下家中的孩子的,很快就来了。
拍完照后,她突然允许我们从她自家的楼梯内上到四楼看看,这是楼内管理规定所不允许的,她也是冒了风险的。
上四楼后我们才又发现了二宜楼的另一个巨大秘密,原来它的四楼是外通廊式的,就是说最上一层朝外留了一条宽约一米的全通式廊道,一但有外敌来,则上面就变成了全民皆兵的临时战壕,这在福建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
就在从她家的一层上到四层的几间房里,墙壁等处确实都布满了绘画、联对等,笔法苍劲,年代久远,文学价值十分高。
在院內放飞了无人机拍照后,就告别了小黄与二宜楼。
回到旅店,老板娘已给我们做好了早饭,她是从四川嫁过来的,老公也是二宜楼内有房产的蒋氏后人,她是个辣妹子,办事麻利,说话干脆,是个很能干的女强人。
饭后将离开并告别福建土楼,踏上新的行程。
我想或许以后我还会有机会再来看福建土楼的,因它有太多的未解之秘吸引着我。
比如,土楼的起源问题。
为什么在闽西、南这一带,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会出现了数万座的土楼?它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又比如,一座大的土楼从起造到完成要耗费许多的钱财,钱财是如何积攒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旷日持久甚至跨度上百年的建造时间,更甚者还要纵跨明清两个时代,这其中,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革、管理摸式的变化,而在这一切的惊天突变中却依然能保证建楼的精神和方向不变并最终取得成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呢?
可以拭想一下,为盖一座楼,祖孙几代人不遗余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而且那些匠师、农工及艺人们,也要父子相传,追随了几代人,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凝聚意志在起作用呢?
我对夫人说,若退回去二百年,也生活在福建土楼的时空中,也要建土楼,我们遇大的最大问题会是什么?夫人想了想说,恐怕你得多养儿子了,我想了想,是的是的,但我不想让你太辛苦,或许可以多养几个小三,夫人说,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对你而言,只能是个来生的大好梦了。
福建土楼的内涵博大精深,用老百姓话说,水是很深的,绝不是我这个天涯过客,四五天走马观花就可以乱加评说的。
我只是写了我见到的以及所能联想到的,是怀着一颗敬畏、坦诚和崇拜的心。
仅此而已。
世界遗产福建土楼游记之四(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