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个中国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个

未解之谜 2023-03-16 07:29www.188915.com世界未解之谜

泰坦尼克号上的六个中国人,你知道是谁吗?这六个人分别是船长、机长、副机长、厨师、司机以及水手。他们在这艘船上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这艘船的存在。那么这六个人都是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第一个就是船长,他是这艘船的主心骨,负责指挥船上的所有事情情。他的武器是一把巨大的斧头,这把斧头可以劈开任何东西,所以他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

1、泰坦尼克号真实事件介绍?

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泰坦尼克号是20世纪初由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制造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邮轮,被称为是“永不沉没的”或是“梦幻客轮”。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驶往美国纽约的处女航途中撞上冰山,两小时四十分钟后沉没,1500多人葬身大海。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当时人类和平时期航海史上最大的灾难,震惊世界。

六人泰坦尼克号的中国幸存者

这个监制是拍泰卡尼克号的卡梅隆。此时泰坦尼克号有8个中国人,有6位幸存者。

由于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种族的偏见,的历史一直被鲜为人知,在仅有的记载中大多被极力歪曲卡梅隆曾说。泰坦尼克号的6位中国幸存者的故事,被洗刷被删除被隐藏了。

2、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是中文的吗?

不是,是英文的,因为是外国导演拍的

3、泰坦尼克号肉丝的家庭背景?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叫海伦·丘吉尔·坎迪,她拥有两个“杰克”,一个永远沉睡在冰冷的大西洋海水里,另一个虽然活了下来,却从此拒绝与她相见。她并不是一个未谙世事的美艳少女,而是一个53岁的中年妇人。海伦离异、有孩子,登船的原因是为了去纽约看望在火车事故中受伤的儿子。她独立且事业有成,能负担起泰坦尼克号高昂的一等舱船票。

在航程中,有6位社会精英自诩为她的保护者,骑士般忠诚地追求她。他们是58岁的美国建筑师爱德华·肯特、45岁的英国艺术品交易商休·伍尔纳、美国退休军官格雷西上校、纽约长岛精英克林齐·史密斯、瑞典军官斯蒂文森和爱尔兰土木工程师考林。

1858年10月5日,海伦出生于纽约,她的祖先曾是五月花号上的移民,她的姓氏“亨格福德”在新大陆受人尊敬,她的家庭富裕而有名望。,当漂亮的海伦在二十多岁嫁给商人爱德华·坎迪时,她收获了许多祝福。但爱德华是个放荡的伪君子,喜好家暴海伦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伊迪丝与哈罗德,这段婚姻并不幸福。

海伦不愁生计,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一个作家。她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关注妇女权益、关注儿童教育和社区政治。

离婚后,海伦只身居住在俄克拉荷马州的印第安地区,成为一名记者,为著名的《大西洋月刊》与《论坛》杂志撰稿,讨论印第安人与白人在该地区的种族融合问题。

1904年,海伦与孩子们搬到了华盛顿居住。在那儿,她成了社交场上的名媛。能讲多国语言的她穿梭于外国大使、高级军官和本地名流中。她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是后来为威尔逊总统担任国务卿的威廉·布莱恩。

在20世纪初期,海伦独辟蹊径,成为一位专业家装设计师。她写了一本名叫《一个女人如何谋生》的书,评价自己所开创的这门新行业。和后世的效仿者不同,她不开店,不公开承揽业务。但那些纽约与华盛顿的名流对她趋之若鹜。在为他们工作时,她更像是个历史学家或博物馆馆长,而不是古董贩子或家具设计师。1909年,当白宫西翼扩张时,美国的政要们想到的正是她。在此之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想要“为第一夫人更衣室换把椅子”时,也是她欣然接受委托。

1912年1月,她动身前往欧洲,为新书做调研。当结束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考察后,她返回巴黎,在那儿接到了伊迪丝拍来的电报,信中说,哈罗德受伤了。海伦订下了4月10日的泰坦尼克号头等舱位,赶回美国。在泰坦尼克号上,她和伍尔纳与肯特无法避免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1912年5月,返回美国后,海伦为《科利尔》杂志撰写了一篇封面报道,描述她自己在船上的经历。这篇文章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它是第一篇由亲历者撰写的泰坦尼克号深度报道。在文章里,她写到了自己在船上的生活和交际的人群。

爱德华·肯特是其中之一,在那篇文章中,海伦没有点出任何一人的名字,并刻意虚化了年龄。她一直用“她”和“他”来指代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之间擦出的火花,描写的正是他们之间的故事。

与现实相比,海伦笔下的她与他显然要更浪漫一点。现实中,找到海伦、为她穿上救生衣并将她带上顶层甲板的是伍尔纳,但她又返身寻找肯特。文中的“他”,显然是综合了这两人的特点。

九十多年后,在一份隐匿多年的海伦手稿中,人们终于知道,在肯特强制性地将海伦塞上6号救生艇之前,海伦还曾亲手交给他两个祖传信物一个银制小酒瓶和一个刻有她母亲头像的金边象牙微型饰物。

肯特的尸体最终在冰冷的大西洋上被捕捞部队找到,酒瓶和画像静静地躺在他上衣的口袋里。银酒瓶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忠诚不幸”——这是丘吉尔家族的格言。美国政府将这些东西寄给了肯特的家人,他的妹妹夏洛特后来找到了海伦。1913年5月15日,她将这些东西寄给海伦。海伦在收到信时痛哭失声,回信称,这是永远的爱的纪念。

从泰坦尼克号的惊魂之旅归来后,海伦收到了上自美国总统、下至陌生人及遇难者家属寄来的种种信件,庆祝她的逃生,要求分享在船上的经历。她写了一本书,写了在《科利尔》周刊发表的封面报道,还写下那份从未公开发表的手稿,在她的后半生中,泰坦尼克号成了她身上无法撕下的标签。尽管她试图将这件事抛之脑后,但在所有提到她的后世文件中,这都成了她最知名的身份。

两年后,一战爆发,她前往意大利亲身参与了战争。58岁的她作为护士被派往前线,救助伤兵。1918年,她前往罗马与米兰的医院照顾伤者。在那儿,她帮助一个年轻的美国士兵从枪伤中恢复,他的名字叫欧内斯特·海明威。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描述了他与一名护士艾格尼丝的爱情故事。艾格尼丝就是海伦最年轻的同事之一。

停战后,海伦被授予意大利皇家红十字勋章。不知疲倦的她又对远东产生了兴趣。整个20世纪20年代,她穿梭于日本、中国、印尼、泰国和柬埔寨,在北京,她住了整整两年,还为吴哥窟写了一本书。直到20世纪40年代,她都是一个杰出的旅行者,为《国家地理》写下许多专题文章。

海伦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在室内设计上的卓越天赋,上世纪30年代,她出版了一本名叫《织造与窗帘古典与现代》的书。,她在东西方的名流社交界中来去自如。在柬埔寨,她是国王的座上宾。

80岁后,她终于觉得衰老,开始安享天年,和她的女儿及孙女住在一起。1949年,她在家中安详去世。半个世纪后,詹姆斯·卡梅隆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塑造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不朽的爱情。她那份未经公开的手稿以及银酒壶都被家人出售。银酒壶作价1.5万英镑,于2005年被英国收藏家购得;记载了她详尽爱情故事的手稿,则被巴黎一家私人博物馆以4.7万英镑购得。

1858年10月5日,海伦出生于纽约,她的祖先曾是五月花号上的移民,她的姓氏“亨格福德”在新大陆受人尊敬,她的家庭富裕而有名望。

,当漂亮的海伦在二十多岁嫁给商人爱德华·坎迪时,她收获了许多祝福。但爱德华是个放荡的伪君子,喜好家暴海伦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伊迪丝与哈罗德,这段婚姻并不幸福。

4、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豆瓣?

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灾难发生前,据记录,船上共有2224人,最终只有707人幸免于难。在这群存活下来的人中,包括6名中国人。

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几乎所有幸存者被送回至纽约港口,唯独这6个人,他们获救后在24小时之内被美国驱逐出境,他们的逃生经历几乎不被记录,甚至被刻意抹去。

5、泰坦尼克号有多少名幸存者?

泰坦尼克号有710人幸存。

泰坦尼克号沉没于北大西洋

 纽芬兰附近海域大浅滩以南95公里,事发时泰坦尼克号上共搭载2224人,其中710人生还,1514人不幸罹难。

泰坦尼克号的一位幸存者来自英国的伊丽莎·格拉迪斯·“米莉

 维娜”·迪恩

 (Eliza Gladys "Millvina" Dean)女士是当时船上最年轻的旅客,仅有九周大。迪恩女士于2009年5月31日因病逝世,享年97岁。

710人

泰坦尼克号上总人数2224人,幸存总人数710人,幸存者中,男性338人,女士316人,儿童56人。船上共分3个级别的舱位,其中头等舱乘客325名,二等舱乘客285名,三等舱乘客706名。还有908名船员,其中23名为女性船员。

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在北大西洋沉没。

船上2224人,幸存者710人,生还率31.7%。

其中共有8名中国人,幸存者6人,生还率75%

6、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都有哪些国家的?

其实,每个中国人更关心的是,号称永不沉没的这艘巨轮上,到底有没有中国人,答案是,有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一个中国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都理应得到保障和尊重。在这次大海难中,失去生命的中国人,理应和其他国家的遇难者一样,被后人铭记在心。

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途经法国瑟堡-奥克特维尔以及爱尔兰昆士敦,驶向美国纽约。

上面的乘客多事英法等欧洲国家乘客,也有一部分美国人。

7、泰坦尼克号上的几名中国幸存者,后来都怎样了?

谢邀泰坦尼克上的中国佬一书有相关内容。据说,有8名中国合法乘客均顺利踏上救生艇逃离了厄运。,英国媒体当时批判了他们,以当时英国人把8名中国人看成是低等民族的人,如果换成英国人获救或许是他们认为最应该的。批判只是道义上的,可能会对他们今后产生一些影响吧。换位思考,都是乘客,有救生艇都有权争取救援,这毫无疑问。可是当自己乘坐着救生艇,眼睁睁看着其他生命在水里挣扎而无法救援,估计今后心理上会蒙上阴影吧。

有一本书专门讲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学者程巍的《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佬——种族主义想象力》。从文化学的角度,还原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人的遭遇。

其实,中国幸存者的真实遭遇从一开始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旁人怎么看这几个中国人的遭遇。近几年老有人讲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英美民族正气凛然、发扬绅士风度,二亚非拉民族,尤其是中国人,卑劣可恶,抢着登救生船。其实完全是胡说。

程巍从无数典籍、证词、回忆录、新闻记录、影像资料中抽丝剥茧,对整个海难过程进行时间轴梳理和场景重建。发现在海难发生之后,当人们回到陆地,活着的人出于各种理由,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声音中,制造出大量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谎言。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人卑劣行为的事情和英美民族高大绅士的事迹。

只不过问题吊轨的地方在于,外国人泼中国人脏水就算了,我们自己国家的知识分子那时候很多也有自虐情结,纷纷用那些其实经不起推敲的新闻故事,来鞭挞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甚至还得出中国人是劣等民族这样的观点。而且矛头直指整个中华民族。

我简单介绍一下书里的内容吧。主要是这么三点。

一、美国媒体出于自己的民族利益美化自己、丑化他人

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后,英美媒体对海难是这样报道的。他们关注的焦点,不在海难发生的原因和责任人,而在是船只下沉时不同族群的乘客分别干了什么。并且存在着强烈的赞美自己民族,歧视其他民族的倾向。比如这样一个我们很熟悉的场景一边是深夜大海、寒风凛凛,泰坦尼克号船体正在缓缓下沉;另一边则是船身甲板上英美男乘客大义凛然、镇定自若,展现出极高的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坚持让女士和孩子优先进入救生船。而另一方面,就像《纽约时报》题为《中国偷渡客》的报道说的

6个中国人在泰坦尼克号还未离开英国港口前就偷偷溜进了其中一只救生艇,当该船撞上冰山时,他们并不惊慌。他们随身都带了女人用的披巾,当听到有人大喊“女士优先入艇”时,他们就拿披巾把自己遮了起来,让船员误认为他们是女人。

这种话估计每个国人听了都感到羞耻。但事实是,这两方面的描述都是假的。幸存的6个中国人是英国唐纳德轮船公司香港分公司的雇员,在香港至利物浦的航线上做司炉工。他们之所以在泰坦尼克号上,是因为他们被公司派到西大西洋航线上工作,而此刻他们正乘坐泰坦尼克号去纽约,准备上岗。他们6人登上泰坦尼克的船票是唐纳德轮船公司为他们购买的,是一张三等舱的集体票,票号1601。

所以,这6个人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绝对合理、合法。而他们上救生艇的过程,也是严格遵守了“妇孺优先”的指令,在附近看不到妇女儿童的前提下,经过负责救生艇的船员的同意,才上了救生艇的。这是程巍按照资料梳理出了大家上救生船的经过。

至于,英美民族的男士们也完全没那么高尚。最早离开泰坦尼克号有七只救生艇。里面坐的全是头等舱的男女乘客,而且这些救生艇大多空了一半座位,并且拒绝返回救人。比对泰坦尼克号海难事件全部生还者的数据,我们会发现获救的全部649名成年人中男士335名,而英国美国男子,则有267人。,有165名妇女与儿童,被留在了沉船上,与泰坦尼克号一起葬身大海。

试问,若妇女与儿童优先,为什么会有那165条生命的遇难,又怎么解释那267名幸存的堪称道德楷模的英美男士?但此时的美国社会本就有强烈的排华情绪,而且舆论受到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动用资源操纵。所以在美国本土这种海难叙事流传最广。

二、20世纪初中国人的自卑让中国人对海难叙事深信不疑

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思想演变,是西方进步中国落后。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打从心眼里认为西方社会是进步社会、人民高等,中国社会落后、人民劣等。这成为了普遍的民族自卑感的根源。胡适就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另一句更有名,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是泰坦尼克号的新闻传播,整个过程都在英语语境中展开,英语是唯一的报刊报道和官方调查机制使用的语言,也确保了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海难叙事的控制权。而生还的三等舱的外国人,以及那些不说英语的人,仅仅因为其不会英语,其实便已彻底失去了讲述自己海难经历,和为自己行为辩护的可能。并且新闻传入中国后,激起了人们长期以来的民族自卑感。所以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

受刺激最大的就是知识分子。带着愤慨却失去了理智,让许多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展开了激烈批判。比如上海的《申报》等报纸、杂志刊登的文章中,对英美民族的描述是这样的

当此危险之时,(英美人)明知死在目前,仍能谈笑从容,彼此相让,精神气度,可敬可爱。

,一旦谈及6个中国人,便又话锋一转。有一篇题作《铁达尼上的国耻》的文章说道

可是在这时候,丢尽中国人面子的事发生了。四个中国人鬼鬼祟祟的躲进一只救生艇的船底去。……中国人不惯遵守秩序的精神,在这里完全表现无遗。这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中国又多了一个国耻!

在随后的历史当中,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事迹,还被反复写进了教科书中,教给孩子,向孩子传递那一种种族主义想象力的产物。

三、即使现在中国也还有着陷入种族主义想象力的危险

当泰坦尼克号新闻传入中国的事情告诉我们,即使是国内最精英的头脑们,当他们过于拥抱某种价值观,比如西方的时候,他们对本民族的观点是会过于消极的。20世纪初有人会用一套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批判中国人,却很难发现那一套话语里含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西方中心论。他们任由心中潜伏着的种族主义在一个具体的事件面前引爆为种族主义的想象力。并且把个体的行为上升为国民性的批判。那时候的情况是,西方国家歧视中国并觉得没什么不对,而被歧视一方中国对此竟然表示认同。这种其实就算是一种文化的自我殖民了。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文化殖民不是秘密,印度是他们文化殖民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在印度有一个名词,叫做“麦考利的孩子”。“麦考利”指的是托马斯·麦考利男爵,在19世纪中叶,这个人曾经担任印度殖民当局的教委会主席,他提交了一份《教育备忘录》。这一份《备忘录》主张废除印度本地语教育,将英语作为印度教学语言和官方语言。他们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本地人做傀儡,来帮助英国治理殖民地。几十年后,英国考察在印度文化殖民的成果。他们看到这样一个景象

印度的“西化派”学者和学生,“在一切场合都使用上个世纪的古风盎然的书面英语”,“这些土著的模仿本能及其取悦他人的欲望永远使人无法知道他们的情感是真是假,事实上,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是谁,都令人大生疑问。”我们看到,西化派的印度人在英国人面前就像一帮小丑。而这一些“小丑”,显然以为自己融入了西方世界,举手投足间都是一副英国绅士的派头。

这是一幅非常恐怖的画面!他们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了。

文化本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他们的根被斩断拔除了。虽然中国从未被完整的殖民过,中国也没有“麦考利的孩子”。但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自卑感的产生却是有原因的。主要一是他们内在的文化抵抗力缺失了,那种抵抗力本来是该由本土文化提供的。但在20世纪初那会儿,中国已经被列强武力凌辱和经济掠夺了几十年,传统文化精神基本崩溃。二是外部信息的不断刺激,加剧民族自卑感。比如泰坦尼克号新闻就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列强的侵略瓜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等等事件频繁发生,也是背景原因。

四、“自我殖民”的时代并未远去

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一幕。在三等舱乘客正寻找自己舱位的时候,镜头中出现过一个华人。那个华人正对着墙上的英文指示牌翻阅一本词典。后来海难发生后,这位华人又出现在通道里,等待一起撤离。当泰坦尼克号下沉时,有个细节。这位华人是在副官的默许下进入了救生艇。

我们知道,卡梅伦在拍摄泰坦尼克号前做了大量资料整理工作。他对泰坦尼克号海难的发生过程进行过考古学家一样的考证。所以,卡梅隆让一个华人乘客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并且出现了三次,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试图通过这几个镜头给当年的华人乘客作证,他们的道德是没有污点的,一百年前的新闻报道并不属实。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外大导演身上的严谨、认真和自觉。

不过奇怪的是,英美国家的知识分子们正在拼命反思自己的历史,试图去纠正一些错误。而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许多却好像继续在自卑自鄙中狂奔,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劣根性深信不疑。

想来,真是非常难过。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88915.com 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