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人凤之死之谜真相 毛人凤死亡
毛人凤之死之谜真相大白,毛人凤的儿子毛楚雄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实情。原来毛人凤在抗战胜利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就秘密将自己的妻子送到了香港,然然后就一直隐姓埋名,不敢露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人凤才在家人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大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心有不甘的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妄图以这种残害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的暴行,来打击刚刚成立的新中国。
但其实早在同年9月,蒋介石就下达了屠杀革命志士的命令。首当其冲的,便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一家人。
杨虎城
2004年11月27日,时值殉难烈士55周年悼念仪式。有一位八旬老者在孙辈的搀扶下,对着墓碑一边焚烧冥钞、一边痛哭流涕。
周边媒体扛着长枪短炮对准了他,而他的嘴里不住地说着“对不起”这三个字。
回想当年的大屠杀事件,他正是凶手之一。
可杨虎城之孙杨瀚在找到他之后,却由衷地祝福道“祝您活到110岁。”
这位老者,在当年的历史中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兵谏之下西安事变,报国无门惨遭囚禁“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这句话,是24岁时的杨虎城对着自己许下的远大志向。
他出生贫苦没读过两年书,自小是干着杂工长大的,甚至在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连一口棺椁、一场葬礼都置办不起。
长大后投身军旅,与清军、袁军相继对战。1917年响应护法运动号召,自此坚定不移地拥护和践行孙中山先生的理念。
而杨虎城身为国民党左派的典型人物,从一开始就不在蒋介石麾下效力,既非嫡系更非亲信。
当年冯玉祥大败之后,为了更好地笼络和控制西北地区,蒋介石无奈之下才任命他为陕西省主席。
对此杨虎城也心知肚明,他和南京国民政府一直维持着表面上的平和。
但这种平和,随着东三省的陷落而不断分崩离析。
因为蒋介石遇见了日本人,所秉持的想法就是能躲则躲、能不打就不打。
可杨虎城是强硬的爱国派,他公开反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号召广大同胞共同抗日。
这一记明晃晃的耳光,算是当众甩在了蒋介石的脸上。
后来他奉命在西北地区围剿红军,心里憋屈但无法言明,就只能在面子上敷衍敷衍。
而彼时和他一样想法的难兄难弟就是张学良,两人明明手握重兵,“剿匪”成绩却惨不忍睹,导致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前往西安坐镇。
两人一看这面子工程也做不下去了,干脆就摊牌明说。几次三番进谏,甚至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谏,只希望调转枪口一致抗日。
但蒋介石是何许人也,国仇家恨于他而言,远不如自己的领袖地位来得重要。
被手下两员大将如此逼迫,他简直气得火冒三丈。
但临战之时又忌讳换将,所以他口头训斥一番后,又开始了长篇大论的“攘外必先安内。”
杨虎城和张学良一看软的不行,那就只能来硬的了。他们经过缜密筹划,干了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集结重兵包围华清池,出其不意地扣押了蒋介石与一众高层。名留青史的“西安事变”,就此翻开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新篇章。
但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杨虎城、张学良二人就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
1937年年初,杨虎城被随便寻了个由头撤职留任,几个月之后被迫带着家人出国“考察”,手里的兵权被撸了个干干净净。
而即使身处异乡,他也时刻
但那一封封言辞恳切的请电,在蒋介石眼里就如同废纸一张,每次申请每次驳回,明显就是耗着他。
身为一个军人,在祖国危亡之际不能报效沙场,可想而知杨虎城心里的愤懑和不甘。
于是在1937年的11月,他试图悄悄回国投身抗日。
但殊不知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监视着,无视委员长命令私自回国,这就是板上钉钉的罪名。
和已被囚禁的张学良相比,杨虎城在蒋介石的心目中,没有那么高的分量和交情,白手起家的他也没有坚实的后台。
只要手里没了兵权,他就是板上鱼肉任人宰割。
果不其然,飞机一落地他们一家人就被捕了。从1937年到1949年,12年的牢狱生涯,硬生生斩断了一个爱国将领的报国壮志。
当张学良被单独囚禁,在宋美龄和蒋经国的照拂下过着物质丰裕的生活时,杨虎城和妻儿几经辗转湘、黔、川,被关进了白公馆和渣滓洞。
而在当时的白公馆内,有一个并不起眼的看守人员。他叫杨钦典,是河南郾城县人士。
白公馆
杨钦典之所以会效忠于国民党,说到底也只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年代,许多底层人民连温饱都不能解决。报国救民这一崇高理想对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天方夜谭。
而从小就饿怕了的杨钦典,奔着吃饱饭的念头跑去参了军。1940年,22岁的他考入了西安军校七分校教导团。
这是由胡宗南牵头创办的,两年学成之后,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胡宗南手下骑兵部队的一员。
这番转变对于杨钦典来说,已经可以算是飞黄腾达了。不过他还有点小小的私心,那就是千万别送他上前线。
不知是不是这种祷告起了作用,杨钦典在骑兵部队并没有待多久。
鉴于他的“老实忠心”,再加上蒋介石在那段时间喜欢挑选河南籍士兵充实警卫团,他再一次被命运眷顾。
从地方到中央,他先后护卫过蒋介石、宋子文和孔祥熙等人。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出,杨钦典在战乱时代的待遇还是相对不错的。
而他的想法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拿着工资、苟好小命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事情自然有那些大人物去操心。
直到1948年,不再年轻的杨钦典被踢出了警卫团的队伍。他又是一介白丁,能捞得着油水的好去处自然轮不到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被分配到白公馆当了一个看守班的班长。
由此,他与杨虎城一家人、宋绮云一家人还有其他的革命志士产生了交集。
受到感化内心动摇,上峰命令挥起屠刀在身陷牢笼的12年间,杨虎城夫妇的身边除了次子杨拯中,还生下了一个女儿杨拯贵。
他一直在为了家人能重获自由而努力奋斗,但在毫无人性的反动派眼里,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一网打尽。
1941年,杨虎城曾经的秘书宋绮云与他的妻儿也被捕入狱。他们的儿子宋振中,就是为后世所熟知的“小萝卜头”。
其实宋绮云和妻子徐林侠都是中国共产党,1929年他接受组织安排进入杨虎城部工作,1935年又成立了中共西北特别支部。
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中,他们夫妻俩协助杨虎城为此次事变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于他们这些人,蒋介石是恨得咬牙切齿。而宋绮云不顾危险坚持要返回西安工作,最终不幸被军统特务抓捕。
时隔多年后,杨虎城一家人与宋绮云一家人在狱中重聚。他们还如同往日一般互相照拂、共同努力,只期盼着能早日出狱为国效力。
杨钦典
而原本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白公馆的杨钦典,在看守过程中见到了许多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
平心而论,没有政治立场的他,对这些传闻中的“共匪”、“叛徒”是不抱有敌对心态的。
并且出于为人的良知,他看到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革命志士和吃不饱饭的小孩子,心里也是于心不忍。
宋绮云等人抓住了这一突破口,他们想开导杨钦典弃暗投明,不要再继续助纣为虐。
受到红色思想的感化,杨钦典的内心肯定是有动摇的。
他本质上还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老百姓,也渴望着劳苦大众能过上好日子。
但也恰恰是这份普通,让他上了贼船之后就不敢再下船。毕竟在反动派的眼里,他也就像一只随时能被碾死的蚂蚁一样。
“小萝卜头“塑像
无论共产党人如何劝说开导,杨钦典还是没有那个胆子变换阵营。
不过他也在能力范围内做出了一些改变,例如延长放风时间、趁同僚不注意的时候私下转递口信或书面信息。
凭着这些举动,他也和狱中的共产党员、爱国志士们成了朋友。
后来杨虎城一家和宋绮云一家被分别关押至不同监狱,杨钦典对此无能无力,他只能暗自祈祷大家能逃出生天。
但此时的国民党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陷入疯狂且无力回天的蒋介石,用以发泄心中怒火的手段就是残害进步人士。
1949年4月,象征国民政府统治中心的南京取得解放。
同年9月,杨虎城和宋绮云作为第一批被“开刀”的人,全家上下悉数死于非命。
彼时的军统头子毛人凤接到了蒋介石的屠杀令,命令中明确指出一个都不能放过,这也意味着杨虎城的幼女和小萝卜头都无法幸免。
而一贯残忍至极的毛人凤,又将这个命令层层下传。最终,实施任务落在了白公馆看守所所长杨进兴的身上。
为向上峰表示忠心,杨进兴精心挑选了其他五人作为自己的帮手。这其中,就包括杨钦典。
而在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杨钦典差点崩溃。其实自他参军以来,别说是杀人了,平常就连与别人起冲突都很少。
现在上峰一道命令下来,要他去残害曾经的那些朋友,这对杨钦典来说是很难抉择的事情。
尤其经过和这些进步人士的相处,他也看清了是非黑白,知道自己即将要做的事与刽子手无异。
杨钦典
但说一千道一万,求生的本能盖过了所有大义和仁慈。杨钦典不想害任何一个人,不过前提是保证自己能活。
9月6日,被关押了12年之久的杨虎城一家与被关押了8年的宋绮云一家,在特务的监视下前往松林坡戴公祠。
特务谎称蒋介石即将接见他们,实则在戴公祠的大门前就布下了陷阱。
走在最前面的是杨虎城和儿子,妻子谢葆贞由于体弱多病、精神抑郁在狱中去世。
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其中两人用白布捂住了杨拯中的口鼻,合力将他拖进空屋后,连戳数刀了结了他的性命。
待杨虎城回过头来时,王进兴和一个特务呈合围之势走到了他的身后,手持匕首疯狂的朝他身上刺去。
在毫无防备下,杨家父子挣扎片刻终是不敌。而走在后面的宋绮云一家三口,还带着杨虎城的小女儿。
戴公祠
在靠近戴公祠的时候,宋绮云隐约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可惜刽子手的匕首已经朝他们身上挥来,再躲却是来不及了。
两个大人浑身是血的倒在地上,杨拯贵与小萝卜头则吓得放声大哭。
此时站在一旁没有动手的杨钦典,接到了属于自己的任务——解决掉两个小崽子。
在同僚们的注视和催促下,他挪动脚步迈出了罪恶的一步。当他死死掐住小萝卜头的脖子时,却再也狠不下心来捡起地上的匕首。
而王进兴看见这窝囊的一幕,嘴里骂骂咧咧地走了过来,一刀夺走了这条幼小无辜的生命。
完成任务后,特务们还奉命毁尸灭迹。把镪水泼在了这些受害者的脸上,然后将他们掩埋地下。
良知占据上风,余生忏悔赎罪后人挖出杨虎城等人遗体
事成之后毛人凤对此大为嘉奖,每个人根据表现都得到了响当当的银元。
可是自从那天起,杨钦典便整日活在担忧恐惧中。他也变成了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眼睁睁看着那些爱国志士死于非命。
仅存的良知时刻谴责着他,而为了减轻心里的负罪感,他就更加卖力地帮助其他革命人士。
当初在杨虎城和宋绮云等人被带走后,白公馆又关进来了一大批“要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罗广斌、周从化等人也发现了杨钦典的不同之处,便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
而每每听到这些教化,杨钦典就一直在弃暗投明和助纣为虐间反复挣扎。
不过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反动派的末日已然来临。
“老杨,别再继续错下去了!全国各地相继解放,而重庆离解放的日子也不远了,你可得认清现实将功折罪啊!”
正当杨钦典在做出抉择时,一道新的屠杀令又下来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
当晚特务们分头赶往渣滓洞和白公馆,数百条无辜性命命丧于此,鲜血不仅染红了地面,也刺痛了杨钦典的内心。
后来中途出现意外情况,大批特务纷纷赶往渣滓洞,白公馆内就剩下了他和另一名看守。
幸存的19名党员们抓住时机,在关头不断规劝杨钦典。他们还向杨钦典保证,一定会在政府的面前尽力保全他。
眼见反动派大势已去,作为小人物的杨钦典既怕被事后清算,又无法摒弃心里的那点良知。
他选择了弃暗投明,拿着钥匙轻轻一转,挽救了19条鲜活的生命,也保存住了狱中地下党组织的珍贵资料。
在罗广斌等人的陪同下,杨钦典来到了重庆市公安局自首。
鉴于众人为他力证清白,也考虑到他的将功折罪,杨钦典非但没有获罪,公安局还打算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可彼时的杨钦典已经没有往上爬的心气了,经此一遭他就想老老实实地做个小老百姓,于是拿着政府发放的路费回到了河南老家。
生活回归平静后,他心里的罪恶感并没有消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时常会想起杨虎城一家和宋绮云一家。
为了赎罪、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他自1998年起6次赶往重庆,站在那片曾经被鲜血染红了的土地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诉说过往。
而无论后来的务农生活多么困难,他总觉得自己是个有罪之人,不配得到政府的关怀和补贴。
对于子女的教育,他始终只强调一件事,那就是千万要做好人、行好事。
2006年4月,周庄村一家简陋的门户前,来了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
他叫杨瀚,是已故杨虎城将军的孙子。他来找杨钦典,一非报仇二非泄愤。
而只是想通过这位老者的回忆,再现祖父、祖母、叔叔、姑姑生前的时光。
可是无论他怎么安慰,心中有愧的杨钦典还是泪流不止,也不敢直视别人的目光。
再一次回忆完那段黑暗的历史后,他郑重地对着杨瀚弯腰道歉。如今英烈后人站在自己面前,要打要骂他都无怨无悔。
但杨瀚不仅没有出言责怪,反而拉着他的手笑着说道“祝您活到110岁。”
往事烟消云散,对于这位曾经误入歧途,但又在关头迷途知返的老人,杨瀚只希望他放过自己,过好平凡的余生。
而杨钦典在得到英烈后人的原谅和宽慰后,或许也能坦然面对当初的自己了。
大功大过并不能抵消,等到有一天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再向那些曾经被残害过的人忏悔赎罪。
2007年11月17日,89岁的杨钦典在家中去世。随着他的离去,那段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后记类似于杨钦典这样的微末小人,在战乱年代是无法自主自己的命运的。
他们没有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没有树立崇高远大的志向,也不具备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气。
为了吃饱饭、为了活下去,他投入了反动派的阵营。但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没有主动做过恶,而是偷偷的帮助革命志士。
由此看来,杨钦典并没有泯灭为人的良知和底线。
不过在反动派的逼迫下,他最终没能守住干净的双手和心灵。畏死苟活,这也是他的劣根性。
在那段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岁月,杨钦典这么一个小人物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并非出于他的自愿。
只是他那轻轻的一拧,了结了白公馆的罪恶,迎来了“红岩文化”的诞生,为重现大屠杀真相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通过他的回忆,一位位大义凛然的烈士形象也展现在世人面前。
正是这群人,在共和国来临前的黑夜,用生命铸就的火把点亮了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