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告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故事。这首词写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当时,岳飞被秦桧诬陷,宋高宗赵构下令将岳飞杀害于风波亭,时年39岁。岳飞死后,他的儿子岳岳霖、孙子岳震、曾孙岳珂都在临安为官,后来,这四个人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文天祥抗金事迹?
文天祥的事迹是誓死抗元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分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说「圣驾请回!」赵?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拚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
文天祥是南宋名臣,生于1236年,正是南宋风雨飘摇之际。宝佑四年(1256)年时,文天祥中状元,进入仕途。文天祥是个十分刚正的臣子,是坚定的主战派。恭帝元年(1257)年时,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前往临安抵抗南下的元军,于次年升任右丞相。
面对元军的猛烈攻势,南宋尝试与之和谈,于是派文天祥前往。在1276年的和谈中,文天祥一度遭元朝宰相扣押,后侥幸逃脱,继续在南方组织武装与元军对抗。到1278年时,文天祥兵败被俘,成了元军俘虏。
在文天祥被俘后,他当即服毒自杀。可惜,元军却并未让文天祥得逞。在元军袭击文天祥部的这场战斗中,邹洬挥刀自刎,刘子俊、陈龙复、肖明哲、肖资等人尽皆战死,而被俘的杜浒也忧愤而死。可以说,当时南宋残部对元军的抵抗情绪十分高涨,很少有人投降。
2、东汉故事宁死不屈的概括?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3、宁死不屈20字故事概括?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夏明翰就义前说了宁死不屈的话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3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宁死不屈的革命气节
4、文天祥的事迹赏析?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南宋末年的抗元名臣,爱国诗人。二十岁时,考中状元,可后来的仕途生涯坎坷。他仪表堂堂,生性耿直,刚正不阿,多次遭罢官。
公元1275年,元军已经打到长江流域,朝廷告急,官员四散而逃。当时在江西赣州任知府的文天祥接到朝廷昭示勤王。
文天祥临时召集吉州的士兵,以及各路英雄豪杰万人左右。他变卖家产作为军费开支,整装出发。
当时他的朋友劝阻说:“现在元军分三路南下,已经攻破临安城市郊了,你带着一帮乌合之众,岂不是以卵击石,白白送死吗?”
文天祥说:“在朝廷危难之际,没有一人一骑站出来迎敌,我深感遗憾,所以不自量力,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也能奋起反抗。”
文天祥临危受命为宰相。公元1276年二月初,南宋向元投降。,文天祥依然在号呼奔走,殊死搏斗。
文天祥率领残部退到了广东,后来不幸被捕。他被押解到元大都(北京),元人威逼利诱,文天祥宁死不屈。在狱中度过三年,忽必烈爱惜其才,不忍杀他,亲自劝降。
忽必烈承诺给他高官厚禄,文天祥大笑说:“我受大宋的恩惠,官之宰相,怎能背叛我的民族,投降二主呢?”
,忽必烈问道:“你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说:“愿赐之一死足矣。”
公元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文天祥的忠诚之心,浩然之气与天地比肩,与日月同辉。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扶颠持危,历百挫千折,至死不渝。知其不可而为之,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5、文天祥的主要事迹(要概括)?
宝祐四年文天祥科举考试为进士第一,开庆元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
德祐元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
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
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拒之,后被解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于大都就义终年47岁。
6、文天祥传说故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精合黄村的古侯城书院遗址,有两棵遒劲挺拔、枝叶茂盛的古柏。村里人都说,这两棵柏树是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栽下的。
文天祥少年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到侯城书院去。一进大门,只见对面墙上挂着几幅人物画像。
“这是谁呀?”文天祥指着一幅画像问。
“欧阳修。”父亲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读过他的文章!”文天祥兴致勃勃地说,“那篇《醉翁亭记》,写得妙极了!”
“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杨邦义,”父亲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画像,“他被金兵俘虏后,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金国大将张真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杀了,还挖出了他的心……”
“太惨了!”文天祥眼睛里喷射出怒光。
“这边两幅画像,分别画的是周必大和胡铨。他们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亲深情地介绍着,每一言每一语都强烈地撞击着文天祥纯真的心灵。
文天祥决心学习欧阳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气度学识,杨邦义、胡铨的气节忠勇,长大了报效国家。为表达这种雄心壮志,他当即从附近的山坡上找来五棵柏树苗,栽在书院门前。前四棵柏树,象征欧阳修、周必大、杨邦义、胡铨,第五棵尾梢入士,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后来,这五棵柏树不仅全成活了,而且长得格外苍翠。
清代著名诗人胡友梅还写过一首《吊侯城书院古柏》的五言古诗呢!可惜,由于战乱,先后有三棵古柏被大火焚为灰烬。幸存的两棵,现已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接受人们的凭吊。